洪思行評《無伴奏合唱大師系列—Naturally 7》——不自然的七把自然聲
(刊登於 Art Plus 五月號) 每年的「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都是香港無伴奏合唱界引頸以待的節目,因為能欣賞到來自不同地方的高水準組合的演出。特別是當中的「無伴奏合唱大師系列」,過往請來了Rajaton、The Idea of North、The House...
評《Resound × We Gain; We lose 理響人聲》音樂會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管理碩士課程在今年四月尾舉辦了《得左,失左》跨界別藝術節,雖不算是甚麼大型藝術節,當中的節目頗為多元,既有展覽,也有電影放映、戲劇、各式工作坊,亦包括了一個無伴奏合唱節目《Resound × We Gain; We lose...
洪思行評《人的安魂曲》—以人為本的全方位演出
(刊登於2016年4月號Art Plus) 在這些年頭,音樂會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很多音樂家不再安於純音樂的演出,希望透過各種手法為音樂表演帶來新穎的可能,香港藝術節的節目《人的安魂曲》便是一個極為成功的例子。 《人的安魂曲》可說是一種「合唱劇場」的演出,由柏林廣播電台合唱...
《人的安魂曲》之創意實踐
雖然2016年只過了兩個多月,但筆者已可斷然地說,香港藝術節節目《人的安魂曲》(Human Requiem)是今年音樂會的年度之選,也是筆者迄今最具創意、互動性和情感最強的演出。由於節目的性質特殊,有很多可供討論的面向,儘管筆者已就其表演方面撰寫了一篇評論,卻仍覺得「不夠喉...
洪思行評《聲影集:香港景觀》——香港作曲家的試演場
(刊登於Art Plus三月號) 由2012年起,香港作曲家聯會便舉辦名為《聲影集》(SOUND-IMAGination)的多媒體音樂會系列,利用香港的影像為題材,演出十多位香港作曲家的新作。今年是第四次舉辦該系列的音樂會,地點首次從香港藝術中心移師至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多媒...
魅力歌劇合唱
刊登於11/3/2016信報《樂韻悠揚》 不經不覺香港藝術節到了,又是很多表演藝術愛好者四處「出擊」欣賞好節目的時期。不過月有陰晴圓缺,跟過去幾屆相比,今年度的音樂節目雖然仍有安娜.涅翠柯(Anna Netrebko)這些超級大牌來港,但整體來說較為失色,其中一個可比較的指...
洪思行評《口擘擘》——「犯規」的地板
(文章刊登於Art Plus 2016年2月號) 2015年年底,在中環海旁出現了一個外形搶眼的吹氣物——一隻四腳朝天,反了肚的紫色乳牛。那頭牛其實大有名堂,它名叫紫色牛牛(Udderbelly),來自愛丁堡,肚內是一個劇場,過往經常出現於倫敦及愛丁堡藝穗節,今次首次進駐香...
聽粵語合唱歌有感
(文章刊登於2016年1月20日《信報》樂韻悠揚) 踏入2016年,筆者將今年的「第一次」奉獻給了中大合唱團的音樂會《演戲家族X中大合唱團:演戲家族的合唱故事 》。這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音樂會,它打著「唱自己的歌」的旗號,將演戲家族的本土原創音樂劇中的歌曲改編成嚴肅合唱作品。...
大師的最初與最後——評《歡樂頌:貝一與貝九》
(原文刊登於Art Plus 2016年1月號) 香港管弦樂團今個樂季的重頭戲之一,是梵志登親自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筆者因為事忙,無法欣賞港樂完整的「小cycle」(大cycle就是指分攤四季完成的ring cycle),還好仍能趕上尾班車,聆聽最後一場。...
厚多士的一年──2015年香港古典音樂樂壇回顧
記得曾和友人在回顧2014年的香港古典音樂樂壇,看看有沒有值得記錄下來的大事,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從來沒有,從來都沒有」,就是說好像沒有甚麼值得記錄,甚至是稱得上game-changing的「樂壇大事」。即使參考香港電台第四台舉辦的「十大樂聞」,當中有很多是個別團體和學校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