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德國四城音樂之旅——萊比錫與威瑪篇

  • edisonhung2
  • 23小时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歌德和席勒像是威瑪最具代表性的地標。
歌德和席勒像是威瑪最具代表性的地標。

遊覽完柏林和漢堡後,筆者便乘火車南下,前往萊比錫,途中短暫停留漢諾威,四處打卡(順帶一提,李雲迪和李嘉齡都是在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留學)。


儘管萊比錫比柏林和漢堡細,但當筆者抵達時,驚覺火車站比德國兩大城市還要大,一查之下才知道那是歐洲建築面積最大的火車站。話雖如此,萊比錫的主要觀光範圍確實不大,以官方介紹的「萊比錫音樂蹤跡」為例,走畢22個景點只需兩小時左右(不計博物館參觀時間)。從旅客的角度來說,萊比錫是很好的旅遊地點,景點集中,食肆、超市、商店一應俱全,而且市中心車輛不多,相當「好行」。


萊比錫與巴赫

筆者去過多個歐洲名城,但它們的歷史感都比不上萊比錫。巴赫是這裡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在1723年舉家搬到萊比錫工作,直到1750年逝世。萊比錫兩座歷史悠久的教堂:聖多馬教堂和聖尼古拉教堂,都跟巴赫關係甚深,巴赫在前者擔任音樂總監,也是他長眠之處。他在教堂的職責除了每週要創作清唱劇,也負責聖多馬合唱團(1212年成立)團員的音樂教育、其他教堂活動如喪禮的音樂事務和管理樂器等,不要忘記當時還是靠手抄樂譜,十分耗時,因此巴赫的家人經常要幫手抄譜。繁重工作以外,巴赫還要照顧和製造更多的兒女(一生共有二十名兒女),更有空閒時間整理族譜,他絕對是一位「時間管理大師」。


在聖多馬教堂附近的巴赫博物館是樂迷必去景點,有很多極具歷史價值的珍品,例如1743年巴赫親自測試過的管風琴、文件和樂譜等。其中一間房有一個互動裝置,讓遊客選取不同的德文,並配上不同的音,一嚐創作的樂趣。


聖尼古拉教堂是巴赫的《聖約翰受難曲》和《聖誕神劇》首演之處,這座1165年開始興建的教堂見證萊比錫的變遷,更間接促成兩德合併:事緣在八十年代初,教堂每周一舉辦「和平禱告」,直到1989年,東德人民對政府的不滿越來越大,禱告亦越來越多人參與。九月初,人們在會後舉行示威,成為一連串和平示威活動的開始,並席捲東德各地,去到十月,參與集會的民眾以過萬計。儘管擔心會引來血腥鎮壓(特別是中國發生了「天安門事件」),但最終沒有流血收場,而群眾壓力引致柏林圍牆於11月9日倒下,標誌着東德政權的結束。


萊比錫與孟德爾遜

另一位跟萊比錫淵源深厚的作曲家是孟德爾遜。孟德爾遜最大的音樂貢獻是1829年在柏林演出《聖馬太受難曲》,令當時被忽視的巴赫重現於樂壇,並得到應有的重視。


孟德爾遜與巴赫一樣,因為工作才搬到萊比錫。他在1835年出任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一職,直到1847年去世。該樂團草創之時於布匹商交易的地方演出,因而得名。不過的現時布商大廈音樂廳,其實已經是樂團第三個基地。孟德爾遜還在萊比錫創立音樂學院,舒曼夫妻曾在該處任教,葛利格和楊納傑克都在那裡進修。


萊比錫現時保留了孟德爾遜住過的最後一間屋,並改建成博物館。這是多得已故指揮家馬蘇爾(Kurt Masur)的努力,才使房屋得以保存,因此博物館頂樓一部分用作馬蘇爾展覽,同層另一部分是孟德爾遜姐姐芬尼的展覽。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保留了原本1845年的木樓梯,館方特別出告示,請遊客小心使用。


筆者在博物館更遇上「靈異事件」。話說當踏進其中一間房時,疑似導賞機自行發出英語「嗨,我在這裡。」而那間房正是孟德爾遜的睡房,也是他去世的地方,現放有他的死亡面具和頭髮……


吃得到的歷史

萊比錫的歷史除了看得到,還「吃得到」。


奧爾巴赫酒窖是當地著名的地下酒館,1525年成立,今年慶祝五百周年。五個世紀以來招待過無數人,包括馬丁.路德和歌德,歌德更是在那裡看到浮士德的畫作,得到靈感,寫出同名的曠世巨著。因此現時餐廳內有不少跟浮士德有關的畫作,甚至是有間小禮品店。


阿拉伯咖啡樹是另一間著名咖啡館,於1711年開業,「只有」三百多年歷史,是德國最古老的咖啡館之一。巴赫、華格納、葛利格、舒曼等歷史名人曾在那裡用餐,咖啡館其中一間房就是以舒曼命名。三樓是一間關於咖啡的博物館,可惜筆者到訪時正在翻新中,無緣參觀。


有五百年歷史的奧爾巴赫酒窖。
有五百年歷史的奧爾巴赫酒窖。

影響世界發展的威瑪

在萊比錫待了幾日後,下一站是威瑪。未必每位讀者都認識威瑪,但這個人口不到七萬,離萊比錫約一小時二十分鐘火車程的小城,是近代德國發展的重要地方,一戰後德國首個立憲聯邦共和國——威瑪共和國就是在這種誕生,而且很多影響世界的歷史人物都曾居住在那裡,包括歌德、席勒、尼采、巴赫、李斯特,包浩斯建築學派也是源於此地。


從火車站一直向前步行十多分鐘,就能到達威瑪市中心,看到當地最有代表性的銅像:歌德和席勒像。歌德前後在威瑪住了超過五十年,而寫出《強盜》、《歡樂頌》的席勒最初視歌德為競爭對手,後來二人成為知己,這段友誼被後世歌頌。在歌德和席勒像後面的是威瑪德意志國家劇院,歌德曾在該處擔任總監,首演好友席勒《威廉.泰爾》等劇作,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也是在李斯特的指揮下在該處首演。


威瑪市內還保存二人的故居,筆者參觀了歌德的。歌德故居的還原度很高,基本上所有房間都是開放,歌德之家非常大,他除了有私人圖書館,興趣甚廣的歌德還收藏各式各樣的東西,例如石頭和瓷器等。唯二不開放的房間是書房和旁邊的睡房:前者是歌德寫作的地方,牆身刻意塗上綠色,這種貼近自然的顏色有助創作;後者除了有睡床,還放了一張椅子,一代大文豪就是坐在上面撒手塵寰。


之後筆者參觀了李斯特故居。這間博物館是免費的,而且藏品都是真品:當李斯特死後,原業主卡爾公爵在翌年已決定把房屋開放給公眾參觀,反映出他們文化保育的重視。博物館雖然不太大,但藏品豐富,單是鋼琴已有三座,包括一座練習用的無聲鋼琴。非常崇拜貝多芬的李斯特不但掛有貝多芬畫像,還在桌上放著「樂聖」的死亡面具。


威瑪市內有一座城堡,現在暫時不對外開放,但筆者想看的,是城堡旁的巴士底監獄,因為巴赫曾在那裡「住」了一個月。1717年,在威瑪工作了一段時間的巴赫開始感到不滿意,希望轉工,後來他在科坦找到工作機會,在未得到原僱主,即威瑪公爵的同意下便簽約。需知道當時一般民眾的生活自由有限,很多事情都要得到領主的同意。當巴赫向公爵正式提出離職要求時,公爵對其「先斬後奏」的做法相當不滿,於是將他監禁起來。不過巴赫在這段時期沒有閒著,仍然努力作曲,部分《平均律鍵盤曲集》的樂曲相信是在獄中所寫的。


其實在去威瑪前,心中抱著一個疑問:為何一個小城能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然而,參觀了大半天,筆者仍未能找到答案,或者只能說,威瑪是一個「天選之地」。


一代大文豪歌德就是在那張椅子上離開人世。
一代大文豪歌德就是在那張椅子上離開人世。

コメント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 2023 by The Artifact.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 App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