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安魂曲》之創意實踐
雖然2016年只過了兩個多月,但筆者已可斷然地說,香港藝術節節目《人的安魂曲》(Human Requiem)是今年音樂會的年度之選,也是筆者迄今最具創意、互動性和情感最強的演出。由於節目的性質特殊,有很多可供討論的面向,儘管筆者已就其表演方面撰寫了一篇評論,卻仍覺得「不夠喉...
2016年3月28日


洪思行評《聲影集:香港景觀》——香港作曲家的試演場
(刊登於Art Plus三月號) 由2012年起,香港作曲家聯會便舉辦名為《聲影集》(SOUND-IMAGination)的多媒體音樂會系列,利用香港的影像為題材,演出十多位香港作曲家的新作。今年是第四次舉辦該系列的音樂會,地點首次從香港藝術中心移師至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多媒...
2016年3月22日


魅力歌劇合唱
刊登於11/3/2016信報《樂韻悠揚》 不經不覺香港藝術節到了,又是很多表演藝術愛好者四處「出擊」欣賞好節目的時期。不過月有陰晴圓缺,跟過去幾屆相比,今年度的音樂節目雖然仍有安娜.涅翠柯(Anna Netrebko)這些超級大牌來港,但整體來說較為失色,其中一個可比較的指...
2016年3月15日


洪思行評《口擘擘》——「犯規」的地板
(文章刊登於Art Plus 2016年2月號) 2015年年底,在中環海旁出現了一個外形搶眼的吹氣物——一隻四腳朝天,反了肚的紫色乳牛。那頭牛其實大有名堂,它名叫紫色牛牛(Udderbelly),來自愛丁堡,肚內是一個劇場,過往經常出現於倫敦及愛丁堡藝穗節,今次首次進駐香...
2016年2月11日


聽粵語合唱歌有感
(文章刊登於2016年1月20日《信報》樂韻悠揚) 踏入2016年,筆者將今年的「第一次」奉獻給了中大合唱團的音樂會《演戲家族X中大合唱團:演戲家族的合唱故事 》。這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音樂會,它打著「唱自己的歌」的旗號,將演戲家族的本土原創音樂劇中的歌曲改編成嚴肅合唱作品。...
2016年1月29日


大師的最初與最後——評《歡樂頌:貝一與貝九》
(原文刊登於Art Plus 2016年1月號) 香港管弦樂團今個樂季的重頭戲之一,是梵志登親自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筆者因為事忙,無法欣賞港樂完整的「小cycle」(大cycle就是指分攤四季完成的ring cycle),還好仍能趕上尾班車,聆聽最後一場。...
2016年1月13日
厚多士的一年──2015年香港古典音樂樂壇回顧
記得曾和友人在回顧2014年的香港古典音樂樂壇,看看有沒有值得記錄下來的大事,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從來沒有,從來都沒有」,就是說好像沒有甚麼值得記錄,甚至是稱得上game-changing的「樂壇大事」。即使參考香港電台第四台舉辦的「十大樂聞」,當中有很多是個別團體和學校的成...
2016年1月7日


2015年香港無伴奏合唱界總結
2015年即將完結之際,由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的無伴奏合唱情報站的合作選出來的「2015十大阿卡新聞」出爐。這是聚焦華語地區的無伴奏合唱界而選出來的新聞,難免有所缺漏,所以筆者寫下這篇文章,為香港無伴奏合唱界作個小總結。 總的來說,香港無伴奏合唱界的發展看來有放緩的跡象:雖然...
2016年1月4日


完美的小提琴家
(文章刊登於JMEN 2015年12月號) 筆者很喜歡閱讀不同樂團或藝術節的節目手冊,因為能夠知道將會有甚麼節目上演,或有甚麼藝術家來港獻技,總教人萬分期待和興奮。而計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第三個具規模的職業管弦樂團——香港城市室樂團(City Chamber...
2015年12月27日


來自英國的聲音——評《艾爾加的“謎” 思》
(刊登於2015年12月號 Arts Plus) 一如既往,澳門國際音樂節邀請了五湖四海的表演單位來澳演出,當中包括來自美國、冰島、拉脫維亞、以色列、瑞士、萄葡牙、意大利、香港、台灣的團體,十分多元化,更難得的說,主辦單位沒有只顧著眼國際而忘記本土,特別安排兩場本地音樂家音...
2015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