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難為正邪定分界


(刊登於2016年12月28日 信報 藝文評論)

在香港不乏欣賞由外國團隊製作的高水準音樂劇,單是去年便上演過《仙樂飄飄處處聞》和《雨中樂飛揚》,全都大收旺場。至於今年便有首次在港演出的《綠野仙蹤女巫前傳》(Wicked)。

相對上述的經典劇目,港人對《綠》的認識應該不太深,畢竟該劇「年資」較淺,2003年才首演,所取材的小說也只是1995年面世。然而,它是百老匯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之一,在2013年創下一周320萬美元的票房紀錄(該紀錄最近才被《Hamilton》打破)。首演的主角便是由Let It Go的原唱者Idina Menzel飾演,其中Defying Gravity一歌是劇中名曲。

既稱為前傳,《綠》跟《綠野仙蹤》有很多關聯,除了有一樣的故事地點,後者很多人物都悉數於前者中出現,例如稻草人、錫人和膽小獅子等,不過由於原著是改編小說,所以人物設定大都改變了,譬如稻草人在《綠》中原是壞女巫的愛人。然而,把《綠》喚作前傳並不精準,因兩者有交接之處,桃樂絲數次出現,她「消滅」壞女巫一幕亦是《綠》的重要情節。事實上,原名的副題是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itches of Oz。

較令筆者意外的是《綠》用上頗多對白來交待劇情。故事描述兩位性格相反的女主角:全身綠色因而被人討厭的Elphaba和極受歡迎的金髮洋妞Glinda的友誼發展。隨著劇情的推進,故事還加入「何為好壞」的哲理命理:大眾口中的壞人便一定是壞?本著好心做事卻帶來壞結果又算不算壞(Elphaba施法令妹妹能走路,結果加深妹妹對她的怨恨,並使妹妹的愛人受難)?劇中還加插一些政治元素(權貴借Glinda粉飾太平),並嘲弄群眾面對恐懼時竟會相信「純水能消滅女巫」這種無稽之談。

在舞台呈現上,各人物的造型打扮色彩繽紛,加上羊教授、飛天猴子等奇幻角色,令人想起添布頓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舞台後方有一大佈景板,中央是能夠開合並更換的,方便呈現出不同的場景,配合懸掛和可推動的佈景,使換景能在十數秒的過場音樂中完成,保持演出的流暢感,讓氣氛不被打斷,這是一套成功音樂劇的要素之一。不過舞台看來有點不夠大,群戲時頗覺擠迫,幸好未至於阻礙到演員的活動。

飾演Elphaba的Jacqueline Hughes歌喉精湛,演唱Defying Gravity時「氣場」強大,壓台感十足。飾演Glinda的Carly Anderson擅用不同唱腔演及唱,但唱腔不算穩定,唱高音時情況尤其明顯。男主角Bradley Jaden甚有台型,可惜唱像「i」這些窄元音時發聲過扁,有時他還要用這些元音唱長音,放大了他的缺點。

群唱時聽下來總有點雜亂,和音也不算準。但這可說是音樂劇的特點:比較著重舞台上表演的能量,不像傳統合唱般講究精緻的美學追求。

現場樂隊在指揮Dave Rose的帶領下有出色的表現。在當中赫然發現一些香港人的名字如小號手馮嘉興,讓本地演奏者有更多演出和交流的機會。

場次:2016年12月9日 7:45pm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