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音控大師


(刊登於2016年11月24日信報副刊 藝文評論)

在十一月頭舉行的莫斯科愛樂樂團音樂會可說是一場低調的節目,事關主辦單位(一傳統報社集團)的宣傳很遲展開,又缺乏網上宣傳,從行銷角度來看實在是不太尋常。直到臨近音樂會,主辦者在旗下刊物大力宣傳。結果在首演夜,雖然不是全院滿座,但入座率很高。觀眾中不乏年紀較大的人,而工作人員也說操國語的觀眾較多,看來傳統紙媒仍有捧場客。

這次由Simonov領團南下的莫斯科愛樂樂團,帶來的盡是耳熟能詳的俄國經典作品。首晚演奏的樂曲是蕭士達高維契的《節日序曲》、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和《第二交響曲》。負責鋼琴獨奏的是香港樂迷熟悉的陳薩。

莫斯科愛樂樂團的排場,除見於台面,亦見於台後的支援。這次隨團的還有六名舞台技術員(technician),當第一首樂曲轉第二首時,就是他們出來擺放鋼琴和坐位,而非場地人員負責。另外也是他們給團長示意何時離開舞台。

至於演出方面,先說鋼琴協奏曲。技術員把指揮台轉至偏左一些,雖然Simonov不多看陳薩,但相信這有助他聽清楚鋼琴部分。筆者當晚坐在樓上中央偏右的最後一排,在陳薩演出前,對她有否足夠力量來演繹《拉二》存疑。當彈奏開首模擬鐘聲的引子時,就筆者觀察,陳薩主要是依靠前臂發力,而非全身,或是利用提臂高度來「加力」,因此力量不算大,發出來的聲音帶點繃緊。陳薩極力強調低音的份量,例如在第二樂章的獨奏樂段,她透過踏板製做連綿的旋律的同時,還突出低音的重量。這除了是出於和聲的原因,也跟樂曲風格有關。

總的來說,陳薩的演繹很有層次,條理分明,她亦明顯知道這首樂曲的風格,然而力量不足是致命傷。半場時筆者跟幾位坐在不同地方的朋友討論,大家都說琴聲無法「抗衡」樂團,這關乎她先天的條件與後天的技法有關。陳薩加奏了一首法國風格樂曲,她的演繹具傳統法國「似珍珠的」技法特點:樂音清晰,毫不朦朧,音色豐富,筆者認為這才是最能表現她長處的曲子。

至於Simonov,他的指揮動作與表情一向豐富,甚至成為樂迷間的小玩笑,但筆者認為跨張動作的背後,他是想極力塑造出他心目中的音響效果,才有很多指示。從現場觀看,有時光看他的動作確實很清楚知道他所要的聲效,例如當他的手從後而上向前拋,樂團便發出排山倒海的聲音;當他向掌向下按,整個樂團的聲音如扭制般立刻收細,其整齊度叫人驚訝。能做到如此效果,除了指揮的調校有功外,當然要整個樂團有相當的技巧配合才能成事。

不過Simonov的演繹並非完美,他偏好「爆棚」、大起大落的音效,但對於較細膩的氣氛轉變,處理略為平淡,像《節日序曲》這般的樂曲,固然能使人聽得興奮,但像是《拉二》這般長的樂曲,有時不免感到沉悶。

場次:2016年11月1日 8 pm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