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沒有)盛事?——古典音樂及音樂劇篇

  • edisonhung2
  • 6月29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ree

近年香港政府大力推動「盛事經濟」,希望用不同類型的大型節目刺激經濟,流行音樂會便是其中一種盛事,例如Coldplay、謝霆鋒、五月天演唱會。然而當政府越強調盛事時,越讓大眾注意到很多巨星即使來亞洲巡演,都沒有香港站,例如Tayler Swift、Lady Gaga、Sting等,不禁令人懷疑香港作為舉辦音樂會的地方的吸引力是否下降。


其實除了流行音樂會有這個狀況,古典音樂和音樂劇方面似乎有類似的情況。下表紀錄了在香港附近地區如深圳、台灣、澳門一些已舉行或將會舉行,個人認為有足夠賣座能力的音樂會:


節目

地點

日期

音樂劇及跨界古典

Andrea Bocelli

澳門

2024年3月29日

劇場魅影(港譯《歌聲魅影》) 

廣州

2025年1月7-26日

《歌聲魅影》

新加坡

2025年5月9日- 6月15日

日落大道(Sarah Brightman)

深圳

2025年5月16-25日

Sarah Brightman

台北

2025年7月19-20日

《悲慘世界》40周年紀念版音樂會

台北

2025年6月12-7月6日

《魔戒》音樂劇

新加坡

2025年8月12-24日

《美女與野獸》音樂劇

新加坡

2025年12月11日-2026年1月4日

古典音樂

Domingo

澳門

2024年10月20日

Martha Argerich

深圳

2024年11月1-2日

Kissin

台灣

2024年11月7, 12日

Zubin Mehta x 西東合集管弦樂團

深圳

2025年3月2日

Jurowski x 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台灣

2025年5月5-6日

Gergiev x Mariinsky Orchestra

深圳

2025年5月24-25日

Hrůša x 班貝格交響樂團

台灣

2025年6月3-6日

Gil Shaham

台灣

2025年6月19-22日

Mäkelä x 巴黎管弦樂團

台灣

2025年6月22-25日

李雲迪

印尼

2025年6月24日

長野健 x 漢堡愛樂國家管弦樂團

台灣

2025年7月15-16日

Bychkov x 捷克愛樂管絃樂團

台灣

2025年10月16日

Natalie Dessay

台灣

2025年11月10日


不是說所有明星級音樂家或賣座節目都要來香港,但從上表可見,香港確實跟很多音樂會「擦身而過」,而且有不少音樂家不常東來,像Andrea Bocelli,機會難逢,如果錯過了,真的不知何時才有下次(例如Natalie Dessay,那是她告別舞台的世界巡演)。


坦白說,香港仍不乏大牌音樂家或團體演出,例如今年會有小提琴家Midori、大提琴家Mischa Maisky、音樂劇《搖滾芭比》等,但隨著鄰近地區越來越多場地建成,加上交通越來越便捷,往外地觀賞節目漸成新趨勢。其中一個熱門地區是澳門,賭場林立的澳門參照拉斯維加斯的模式,在酒店舉辦大型節目吸引遊客,過往多是流行表演,但近年開始引入藝術向的文化節目,例如美高梅劇院便舉辦過譚盾的《慈悲頌》(曾是2018年新視野藝術節節目之一)。


來港與否因素甚多

其中澳門銀河對舉辦古典音樂會尤其積極,去年十月邀請「三大男高音」之一Domingo演出,接著又請了郎朗。值得注意的是兩場演出都是下午五時開始,約七時完結,主辦方也透過香港媒體宣傳,筆者曾直接詢問過相關的宣傳人員,他們直認所有安排都是對準香港觀眾,為我們而作出的安排。儘管跨界天王Andrea Bocelli的演出是八時開始,仍吸引到很多樂迷「過大海」,當中不乏各界名人如曾蔭權、容海恩、譚兆民,張貝芝等。


就著這個話題,南華早報在四月中刊登一篇標題為《Why are classical music stars skipping Hong Kong for other Chinese cities?》的文章,訪問不同人士的意見(筆者為其中一位受訪者),其中經理人公司Armstrong International Music and Arts Enterprises的Wray Armstrong表示香港場地較貼近國際檔期,早幾年計劃訂場,但內地場地通常是六至十二個月前才可以訂,當確定到內地演出時,便太遲加香港站。他還補充香港檔期容易跟日本和南韓巡演配合,因為都是早些策劃。


Wray Armstrong作為業界人士,他的意見值得參考,但他所提出的情況絕非絕對,近期有些音樂家如配樂家Einaudi、網紅鋼琴家Tony Ann,他們的亞洲巡演既有中國,也有日本、南韓和台灣,獨欠香港。


筆者想指出的是音樂家或團體來港與否,涉及很多原因。訂場是其一,有沒有「接頭人」是另外一個。音樂家或團體到外地演出時,需要找相關搞手承接某地區的行政、宣傳等工作,才能成事。例如從上表中看到有多個大型樂團到訪台灣,但在香港,有能力請到樂團只有兩個單位:康文署和香港藝術節,前者除非是配合特定主題的藝術節,一般來說每年邀請一隊樂團來港(今年是羅馬聖切契利亞管弦樂團);後者要配合節期,除非是特別情況,例如2017年曾在11月邀請杜達美和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但最終疑因杜達美遭政治報復而未能成事)。如果不是上述兩個單位承辦,大型樂團很難來港演出。


此外,音樂家的表演行程也是原因之一。例如今年四月網紅級小提琴家陳銳進行內地巡演(正是由上述的Armstrong International Music and Arts Enterprises負責),又是不設香港站,然而考慮到去年六月康文署才邀請他來港舉辦獨奏會,這次沒有香港站十分合理,畢竟來得太密也不是好事,反而令吸引力下降(執筆之時,《國際綜藝合家歡2025》宣布節目,陳銳會隨美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來港演出)。


還有一個很直接的因素:錢。有時並非沒有「接頭人」承接音樂家的演出,而是請不起來。筆者知道有一個本地藝團,在疫症爆發前已經跟一位樂壇新星洽談好,怎料疫症爆發,令音樂會未曾公布便取消。去到世界恢復正常時,已經過了幾年,那位新星平步青雲,身價升高不少,超過那個藝團的預算,後來該新星的亞洲之旅,也沒有香港站。


藝團的藝術選擇也是關鍵之一,甚至比錢還重要:有時候某音樂家或樂團的類型跟藝團不配合的話,即使有足夠預算,也不一定會邀請他(們)。筆者多年前曾在廣州欣賞一個演出,印象甚佳,覺得很適合香港觀眾。後來得知有本地藝團負責人亦有欣賞該節目,但無意欲引進香港,那個節目最終反而在澳門上演。或是香港大學的繆思系列,過往不多邀請弦樂四重奏音樂節,但今年忽然舉辦「繆思弦樂四重奏音樂節」,首次邀請多隊四重奏,當中不乏香港首演。從這兩個例子可見,音樂家或樂團來港與否,很大程度是要配合本土「接頭人」的藝術選擇。


香港政府的文化政策對音樂家來港有直接影響,特別是康文署本身是最大的「接頭人」。隨著行政長官在2022年施政報告明確指明要推廣流行文化,並在翌年的施政報告說明要「弘揚中華文化」,康文署明顯增加流行和中華文化相關的節目和宣傳力度,例如舉辦《流行文化節》和《中華文化節》,對西洋古典音樂的資源投入似乎相應下降,例如每年的「皇牌」系列「音樂盛典」(Great Music),去年有七個西洋古典音樂節目,今年只有五個——希望這只是個別例子,而不會成為常態。


但在當今政治敏感的時勢下,政治考慮是一個常態。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好些高調支持普京的音樂家,例如指揮Gergiev都被西方國家抵制,中國反而成為那些音樂家能夠巡演的地區,但香港似乎有點遲疑,至今沒有邀請他們來(澳門有)。事實上,香港藝術節在2023年邀請了在俄烏戰爭上立場曖昧的歌劇天后,導致社交平台引來很多抨擊,票房也賣很差。另外一個特殊例子是鋼琴家Kissin,原本受康文署邀請來港,卻在公開售票後忽然取消。主辦單位從未公布原因,網上則流傳跟Kissin反對普京有關,特別是他後來在台灣的表演上配戴代表和平的襟章,令傳聞更像真確。


結論

音樂家或藝團外遊演出,涉及政策、金錢、行程等多個因素,他們來港與否來,難以單用香港有或沒有足夠吸引力來解釋。


回到文章標題的問題,香港是否沒有盛事?當然有,例如港樂和香港小交響樂團在新樂季邀請到小提琴頂流音樂家Anne-Sophie Mutter和Midori,西九也會重演口碑極佳的《大狀王》。或者我們要問的並非香港有沒有盛事,而是從演藝市場的角度去看:隨著交通越來越便捷,觀演習慣的改變、票價的差距(西九主辦的音樂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票價由$288到$1188,澳門藝術節則是澳元$120到$400),香港觀眾越來越願意到外地觀演,當觀眾把金錢和時間都花在外地時,本身已經不大的香港市場會進一步萎縮,非頂流音樂家或藝團的音樂會會更難「推飛」,這恐怕會是一種「新常態。」

Comments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 2023 by The Artifact.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 App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