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反映性格
(刊登於2017年5月15日信報藝文評論)
我們去觀賞音樂家演出,有時除了欣賞他們的技藝、對作品的演繹外,還能從音樂中認識到他們的性格,這是音樂作為一種溝通方法的體現。而飛躍演奏香港新一季演奏系列的頭炮,正正是一個好例子。
這場獨奏會請來委內瑞拉女鋼琴家蒙特羅(Gabriela Montero)作香港首演,當中最大的賣點是她會根據觀眾所提出的旋律,作即興的演奏。不過她將這環節留待下半場,上半場仍是彈奏經典的作品。
開場的是舒伯特的《四首即興曲,作品90》,選曲分明是在呼應下半場的即興演奏。不知是否因為筆者坐得很前(B行正中),總覺得蒙特羅的力度偏強,按鍵多是堅實,因此她彈奏第一首的一些和弦時經常令筆者感到意外地強。適應過後,便感到她的風格屬於直率不扭擰,沒大灑鹽花地修飾樂句,傾向以漸強和漸厚的遞進來處理樂曲。這種習性未嘗不可,但以此手法處理第二和第三首便難免顯得有點單調,因為這兩首樂曲的結構本身是很直截了當的,如何令其吸引很講求演奏者的匠心。蒙特羅的習性對第四首不斷反覆向上推進的設計反而是相得益彰。
第二套曲目是由多首短曲組成的舒曼《狂歡節》。雖然二十一首曲子各有特色,但從大處來看,依然能聽出蒙特羅的一些演繹傾向。譬如〈白面小丑〉和〈花面小丑〉中反覆出現的回應句,她都很著力地突出,即便是後者的短停頓,在她的指下都被強調出來,同樣的處理見於〈弗洛倫斯坦〉。蒙特羅的跳音清晰,在〈重逢〉中成為樂曲的推動力,在句尾有時會稍為放緩。到充滿全和弦與八度旋律的終曲,蒙特羅火力全開,下手很重,彈奏出大樂曲的氣魄。
下半場是全晚的精華,更能體驗到蒙特羅的性格,因為即興是當下隨心的創作,沒有深思熟慮的計算,主要以自己的取向和經驗主導。觀眾所提出的第一段旋律是〈香夭〉的開首部分,蒙特羅聽過哼唱便能彈出旋律(估計她應有絕對音準),然後以巴羅克風格彈奏出來,主旋律慢慢地被拆解至消失,風格亦不再是巴羅克式,所用的音域和力度不斷增加,貫徹她大開大合的性格。
接下來的旋律是已被視為爵士經典的《Summertime》,但她沒用上爵士的風格,反而是在第四首以星球大戰主題旋律為素材的即興中採用爵士的風格。比較特別是第三首由她的同鄉所提出,來自家鄉的旋律。她彈奏前表明要獻給正經歷艱難時期的祖國。樂曲的變化相對簡單得多,結構有如三段體,以一連串單音D完結,帶有陣陣的哀愁。
最後是詠嘆調《善變的女人》,蒙特羅先以近似古典風格的方式彈奏,樂曲帶有不俗的跳躍感。可能因為原曲是圓舞曲的節奏,她便借此發揮,忽然轉成哈巴內拉舞曲的節奏,不過這段維持不久,很快又變成探戈的節奏,並以此完結。
場次:2017年4月25日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8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