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小而龐大
(刊登於2017年4月27日信報藝文評論)
自港產的年輕女指揮陳以琳贏了多娜泰拉.弗里克國際指揮大賽後,便很想一看她的實力,可惜之前她回港指揮香港管弦樂團或演藝交響樂團時都未能觀賞,直到今年的愚人節終能欣賞她與港樂的合作。碰巧的是,同場獻技的鋼琴家侯夫上年來港演出時,筆者亦因有事而錯過,所以這場名為《貝多芬「帝皇」協奏曲》的音樂會可說是滿足到筆者的兩個願望。
據說音樂會門票在前幾天已經售罄,看來陳以琳和侯夫的名號有號召力。從節目名稱可知,這次重點曲目是貝多芬的《第五鋼琴協奏曲》。在這之前,港樂以史密塔納的〈莫爾道河〉作開場。
陳以琳的演繹很有個人風格,對長旋律有明顯的琢磨,樂句的漸強然後漸柔的處理清晰,主旋律的兩個最高相同音用上持續(tenuto)的手法來加強語氣。每當陳以琳的雙手向橫揮動,即示意樂團要激動地奏樂。想不到陳以琳身型雖然嬌小,但風格相當男性化,高潮的樂段奏得很爆棚,結束的兩個和弦也有用上持續的手法。然而筆者對她在這首樂曲的演繹是感到失望的,因為樂曲描述的是連綿不絕的莫爾道河,陳以琳的處理顯得過硬和著跡,減弱了河水的流動感。
侯夫開始彈奏鋼琴協奏曲時,表現相當肉緊,甚至哼出聲來,但他的琴音不失優雅。陳以琳剛強的風格適合貝多芬這種富氣派的音樂,樂團奏得雄糾糾的,弦樂的「火力」挺猛。樂團又能從雄壯的段落中一下子轉柔,戲劇效果不錯。侯夫與陳以琳不多互望,音色上仍能互相配合,例如在撥弦的樂段,侯夫的琴音轉為晶瑩。他的音色在上下往返的音階樂句中是由重至輕,從厚實到輕盈,多變而自然。第二樂章一直維持寧靜平和的狀態,最叫人難忘的是侯夫的極柔奏法,聲音單薄得像一張快要穿的紙,但又不會被樂團蓋過,當中的拿捏十分考功夫。最終章樂團重複獨奏的主旋律時,弦樂的弓法刻意在樂句中連用兩次從弓根落弓,雖然令樂句有少許斷裂,但語氣是加強了。奏到激動處時,陳以琳的揮動動作很大,不停催谷樂團的能量出來,讓樂曲在輝煌的氣氛中完結。
侯夫加奏了德布西的《月光》。他選擇比較快的節奏,但常在句尾稍為拖慢,牽引著觀眾的期待。他在此曲再次施展那種極柔奏法,相當切合主題,演繹得美不勝收。
最後是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舞曲》,第一舞曲像進行曲節奏的樂段同樣奏得威猛。陳以琳對銅管的獨奏的處理不再像〈莫爾道河〉般著跡,弦樂部分情感豐富。鬼魅的第二舞曲是之前未奏過的風格,陳以琳不時彎下身子,指示樂團保持陰森的氣氛。她又讓某一樂部的樂句做一種脹起(swelling)的處理,然後才交由另一樂部接棒。王敬的獨奏因大幅度的揉音而表現出憂愁的情感。到了第三舞曲,樂團在陳以琳的帶動下越奏越起勁,整個銅管部吹奏得閃閃生輝,敲擊部不停把氣氛推高,完結部分可謂震攝全場,觀眾也立刻爆出一輪喝采聲。
這位看似鄰家女孩的指揮,竟能引發出樂團如此龐大的能量,真是打破了女性音樂家多是風格細膩的刻板印象。
場次:2017年4月1日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8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