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的100%歌聲


(刊登於《HiFi音響》387期)

筆者上次訪問劉卓昕(Alison Lau)時,她已跟環球音樂簽約,但未開始灌錄唱片。她當時表示自己不太感到興奮,反而有點擔憂,因為簽約好像是一個重任,令她自覺要對得住自己的水準。這次再度訪問劉卓昕,她的首張唱片已是發行在即,其心境也轉變了:「錄音時我是蠻有信心的,因為每次我都做足準備。」

話雖如此,劉卓昕對自己的處女作只評為「僅僅合格」。她解釋自己對錄音成品要求高,每次聽完錄音後都會十分挑剔,細微如吸氣位置都希望能達至完美的境地。然而,當她把自己的錄音與所喜愛的版本比較時,才發現自己想像中的完美其實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境界,這令她明白只要在錄音時付出當刻的100%,便算是過到「自己的一關」。

這張唱片不但是劉卓昕的首張唱片,也是香港鮮有由跨國唱片集團為本土聲樂家製作的唱片。說到跟環球音樂的合作,劉卓昕回想當時是環球音樂的Dave主動聯絡她,說是見面傾談一下,當時劉卓昕完全不知道對方有甚麼計劃:「那時Dave問我對crossover有甚麼看法,以及之後有甚麼表演。那次之後便好像沒有下文,直至幾個月後,Dave反問我好不好奇他們有甚麼計劃,我說當然好奇,只是不知如何開口問。那時他才表明公司有意跟我簽約和灌錄唱片,我當然立刻說好。」就是這樣,他們展開合作,並在去年十一月開始錄音。

在正式推出自己的唱片前,劉卓昕其實已經在盧冠廷的新碟《Movie to Music》中「亮聲」,為他的〈一生所愛〉灌錄女聲部分。筆者本以為這是環球音樂為宣傳劉卓昕的手法,怎料這其實來自劉卓昕無心插柳的一個問題:「我初時以為Dave是因為有歌手需要女聲才找我,Dave說沒有,但覺得這個方案『有得諗』。」直到去年年底,她便收到盧冠廷寄來的demo,邀請她合作。只是她不習慣流行歌手聽demo唱歌的模式,因此要求同事將它轉為樂譜。然後她又發現原來的編曲太高音,用廣東話唱出來不好聽,因此要轉唱低八度並灌錄多一次。

此外,她又拍攝了兩套音樂影片,正式為唱片打頭炮。不過,劉卓昕坦言不習慣拍攝影片:「雖然這算是表演的一種,但我完全沒有表演的感覺。」畢竟她習慣面對觀眾唱歌,拍攝音樂影片卻只是在做口形,猶如在提供自己的容貌而已。而且她喜歡現場演出時跟觀眾的距離,攝影機卻會近距離拍攝,令她不太適應。

兩套音樂影片播出後不久,終於到她的唱片正式推出市場。唱片名為《My Voice & I》,明顯是要向大眾展現她與她的聲音,此外其實還有另一層意義:「Voice也代表了opinion的意思,每個人對理想世界各有想像,對我來說把當下的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就是最好的世界,這是我這次錄音的體會。」

這張唱片共收錄十首歌,古典與非古典歌曲各佔一半。劉卓昕表示兩類歌曲能互相對照,譬如〈Ave Maria〉與〈Hallelujah〉,兩首歌都帶點宗教意味。十首歌都是寧靜的,劉卓昕就是希望聽眾能聽到好聽的歌,而非要教育他們如何聽古典音樂:「好像〈Ave Maria〉只有一句歌詞,讓歌者和聽者有很大的自由詮釋空間。」

五首古典歌曲是在新加坡的Victoria Concert Hall裡,與指揮陳康明及re:Sound樂團合作灌錄的。這次合作給劉卓昕很大壓力,因為他們要在七小時內完成五首歌的錄音,而且這次是劉卓昕首次跟陳康明和這樂團合作,事前只有一次約兩小時的鋼琴練習環節。不過經過一段時間,雙方開始建立默契後,劉卓昕便感受到現場演出時腎上腺素上升的那種興奮感。

另外五首歌是在香港灌錄,由伍卓賢任監製。劉卓昕表示伍卓賢不但在錄音工作上貢獻良多,更是一位心理輔導員:「我在灌錄非古典歌曲時曾感到迷惘,畢竟那不是我習慣唱的歌種,幸好有伍卓賢跟我分享他的經驗和意見,讓我能調節心態和唱法,也使錄音過程更順暢。」

劉卓昕刻意要求公司在七月十六日推出唱片,因為那天正是她母親的生日:「沒有媽媽便沒有劉卓昕。」對於自己首張唱片,她沒有定下甚麼銷量目標,一切順其自然,並將其視為天賜的禮物,為自己留下紀念。她期望日後若再有機會灌錄唱片時,屆時能夠面對更好的自己。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