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沒有答案的演出



去年香港大學MUSE十周年,邀請多位知名音樂家來港「慶生」,其中一個重點節目就是再次請來英國作曲家李維斯,用兩個樂季共四場彈奏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全集。筆者去年欣賞過其中一場,完全被李維斯的琴技和修為所折服(詳情可參閱拙文《樸實無華李維斯》),已把他列為「必聽音樂家」之一。


今年李維斯繼續他的舒伯特之旅,筆者欣賞了第一場,彈奏D. 537、D.575和D. 894。不知是否因為宣傳力不及去年,加上現在香港早已全面復常(去年的音樂會是在二月舉辦,正值疫情完結初期,口罩令還未取消),觀眾多了節目選擇,令入座率不及上次。


坦白說,今趟聽李維斯,驚喜程度有所下降,畢竟已經是第二次聽他的表演,亦是演奏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反而印象最深刻的是離場期間聽到有年輕觀眾說「為甚麼沒太大情緒起伏?」這真是一語中的,非常貼切地概括了李維斯的演繹特色。第一首D. 537一開始已彈得穩打穩紮,例如第一樂章的pedal note真的是「不動如山」,令音樂可以穩定地前進,旋律彈得相當清晰,然而他的情感表達從不過火——在激動的樂段不能說他「無火」,但又未到激情四射的程度;在溫柔的地方他表現出柔情,卻維持著一絲冷靜——用烹調來形容的話,他的彈奏彷如「溫火慢煮」,雖然沒用猛火,食物(音樂)不會一下子熱起上來,但一直保持暖度。


煮法是一回事,火候的拿捏又是另一回事。李維斯穩打穩紮,情緒起伏不大的演繹背後,是高超而不張揚的技術,樂曲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炫技樂段,他是在細節中展現出細膩的技巧,例如樂句的收尾,不會立刻讓樂音消失,每次都留有餘韻,像是一條短尾,而且句尾打磨得很圓滑,不會留下任何棱角。


李維斯彈奏D. 575開頭示範了另一種細膩的技巧:起初的和弦彈得有力,但那種力絕非「死力」——那是單純追求嘈吵的力,李維斯用的是一種舉重若輕的力,四兩撥千斤,動作不但好像沒怎樣出力,而且很柔韌,所以會有種視覺差。他的演奏層次分明,所有樂音都很清晰,因此他的想法能清楚的表達出來,例如從大調轉成小調時,只是很自然地輕輕帶過,反映他完全不想把音樂戲劇化的,加上每次彈奏重複樂段時,彈法極為一致,仿如「copy & paste」,難怪予人情緒起伏不大的感覺。


場刊裡刊登了李維斯的訪問,他表示當年跟Alfred Brendel學習D.894時,花了很長時間鑽研開首部分的平衡。觀乎他的彈奏不難發現所言非虛,彈得極為專注,小心翼翼,輕柔得像是在訴說一個故事,並慢慢地推進氣氛,去到高音區域時是一份純樸的美,然後再慢慢下降,仿如重回人間,單是這段已能使人再三回味。加上堪稱魔法一樣的神奇琴技,例如第三樂章,儘管是全和弦(full chord)的樂段,織體豐富,但他彈出來的音樂毫不笨拙,甚至有舞曲的彈跳感,他還在這個樂章表現出全晚最甜美的音色。


當晚比較可惜的是不論觀眾如何鼓掌,他都沒有加奏,或許是想留力給翌日下午的音樂會。


話說回頭,李維斯這種沒太大情緒起伏的彈法對觀眾和表演者都是一個挑戰:今時今日的觀眾每日都接受大量感官刺激,對於這種刺激性不大的演繹需要耐性來欣賞;表演者能夠抗拒迎合觀眾的演奏,亦是一種修為。至於為何李維斯會選擇這樣彈奏,或者正如他形容舒伯特的作品一樣——沒有答案。


觀賞場次:2024年1月27日 8pm 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