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熱力的魚缸——本地單簧管手馮逸山首張專輯《缸》
馮逸山是香港最搶手的單簧管手之一,在多個樂團包括香港創樂團、無極樂團、自由空間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 Ponte 樂團、香港城市室樂團中都可見到他的身影,而且演奏風格多元,不囿於古典風格,還會吹奏當代、跨界、爵士,甚至電子風格。
近月馮逸山推出首張個人專輯《缸》,收錄十首原創音樂及古典改編樂曲,全是來自他今年五月在西九自由空間舉行的同名音樂會。十二月又舉辦了新碟分享會,闡述專輯的概念。《缸》的靈感來自他年少時家中和公公婆婆的魚缸,他發現兩家魚缸中的魚截然不同,悟出人生的多元化和多變性,同時藉音樂表達自己對香港近年的變化。
《缸》除了有馮逸山,還有鋼琴及鍵盤手李梓禾、低音大提琴手馮晟睎和鼓手李駿銚,結合爵士和電子風格,也應用不同的延伸技巧(extended techniques),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首樂曲〈缸〉所聽到類似排笛的聲音,其實是馮逸山把單簧管的聲音調高而成,配合迷幻的電子聲和柔和琴聲,拼構出奇幻的氛圍,直到中段鼓加入後,曲風立刻變成輕鬆爵士,叫人聽到舒服。這樂曲確實好比香港——多元、轉變快和充滿能量。
馮逸山在分享會中解說〈沙.磚.泥〉的靈感是來自2019年看到街磚被掘走後餘下的泥沙,一開始的聲音是馮逸山以slap tongued技巧發出,接著一直在中音區徘徊吹奏,其它樂器陸續加入,音樂變得熱鬧起來,甚至出現管風琴聲音,不同音色碰撞出活力和熱力,就在一片熱鬧之中,忽然所有聲音消失,只剩下開首的單簧管,頓時有種失落感。整首樂曲令人想像由甚麼都沒有的街道,到鋪成讓不同人在上面行走的道路,然後忽然甚麼都沒有。
有魚缸當然有魚,〈膠魚〉運用大量電子音效,彷彿帶聽眾乘坐一艘潛水艇,去探索一個水底異世界,隨著聲音越來越密,水底的魚越來越多,忽然間所在聲音消失,魚通通不見了,只剩下潛水艇在黑暗中等待。雖說〈沙.磚.泥〉和〈膠魚〉的靈感和所用的聲音截然不同,但整個過程頗相似:從單一聲音開始,慢慢build up,到高潮時音樂戛然而止。
第六首〈Be Still〉改編自〈Be Still My Soul〉,不但是全碟最短的一首,音樂氛圍也與其它曲目明顯有分別,曲風接近弦樂四重奏,平靜典雅,感覺是要讓聽眾經過之前一輪的音樂旅程後,有歇息的機會。
第九首〈車水馬九龍〉明顯是在描繪九龍,是一段很有畫面的音樂。音樂開首立刻展現出一個充滿人氣、朝氣和熱鬧的九龍繁華景象,低音大提琴獨奏如像在尖沙嘴海邊漫步,慢慢地欣賞維港景色。經過爵士鼓一輪獨奏後,緊接的樂段非常優美,是全張專輯旋律性最高的一段,感受到創作者對九龍的深厚的感情。
個人覺得最有意思的是最後一曲〈望〉,馮逸山表示這個「望」既可以是希望、期,也可以是失望、絕望,任由聽者詮釋。個人的感受是後者,皆因樂曲斷斷續續的,變化不大,沒像之前的樂曲般有活力,好像很失落,馮逸山還特別設計鋼琴部分,令一些琴鍵按下去發不聲來,有種有口難言的感覺,更甚的是其它樂器「不見了」,對應近年很多香港人因移民而「不見了」。
聽罷《缸》後,最大感覺是應該要在現場欣賞,因為當中很多火花都是從即興jam出來,那份熱力是要在現場才能完整感受,更不用說該表演還有裝置和視覺影像,期待《缸》有重演的一日。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