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戶外音樂會的必要——評《繪聲。王致仁鋼琴繪畫夜》



繼上年帶來當紅假聲男高音Jakub Józef Orliński香港首演後,今年「大館操場音樂節」帶來另一個香港首演——西東合集室樂團(West-Eastern Divan Ensemble)。相信大館與室樂團接洽時,以巴仍未爆發新衝突,不幸地戰爭在大館公布節目前發生了,令這趟香港之行別具宣揚和平的意味。


他們在港有數場演出,包括與王致仁合作的《繪聲 。王致仁鋼琴繪畫夜》。出身於香港的王致仁(其父是大眾熟悉的「Harry哥哥」王者匡)在疫情期間回港演出,風評頗佳,因此筆者特別觀看這場音樂會,「一雞兩味」。


可能因為靠近民居,不想噪音滋擾他人,今屆音樂會一律七時正開始(去年是七時半),對於一般觀眾而言實在太早,並不設中場休息,不到九時便結束,有些觀眾去到最後一曲才抵達。坦白說,這個時間安排並不audience-friendly。


演奏曲目以練習曲和舞曲為主,首先是四首李斯特《巴格尼尼大練習曲》,由王致仁改編布索尼版本(他的博士研究對象正是布索尼)。作為練習曲,頭兩首旋律性低,側重手指的靈活度,王致仁的彈奏小巧可愛,樂音充滿彈性,但不是大跳躍那種強度,同時少用踏板,保持清脆的質感。尾兩首改編自巴格尼尼的隨想曲,包括最著名的第24首,旋律性稍增,雖然王致仁演奏時神情嚴肅,身軀挺正,但仍能從他的琴音中感受到一份童真。


接著是拉摩《琴與舞》E小調組曲選段,儘管屬巴羅克作品,王致仁並沒有用上仿巴羅克的彈法,反而彈得頗浪漫,樂段的演繹細膩動人,有很多細緻的變化,琴觸時重時柔,又有聲量變化,音色吸引,氛圍很親密——與其說是舞曲,不如說是浪漫曲或是夜曲會更貼切。


王致仁選彈尼曼《現代舞蹈組曲》作為他最後的獨奏樂曲,組曲由五首不同風格的現代舞蹈音樂組成:藍調、探戈、查理斯頓舞、華爾滋和爵士(最後一首原名是Negertanz,是王致仁主動建議改名為爵士諧謔曲,看來長居柏林的他對黑人議題很敏感)。本來預期演奏是各具特色,但結果不似預期,王致仁延續其特色,彈得浪漫醉人,琴風內斂,像是一位儒生,慢慢地用鋼琴說故事,就算是曲風強烈的探戈和爵士,總是在氣氛推高了一級後便退回來,因此缺乏令人忍不住搖擺的魔力和力量。


音樂會另一焦點是西東合集室樂團與王致仁合作的莫扎特G大調第十七鋼琴協奏曲(為鋼琴和弦樂五重奏改編)。米高.巴倫波因(大音樂家丹尼爾・巴倫波因之子)的獨奏十分抒情,不過雖然身為第一小提琴,其實他不常用身體動作領奏,甚至連眼神交流也不多,直到終章才去看王致仁,倒是兩位女樂師經常看隊友及露出笑容,看得出他們樂在其中。話雖如此,但所有人都能緊貼著,反映他們的確默契十足,也令演奏的能量加強不少,「好看」得多,同時讓王致仁都放輕鬆,面上多了笑容。若要挑剔的話,就是米高的音量較其它人強,不肯定這是個人演奏還是擴音的問題了。


音樂會後有樂友對筆者反映,認為大館要解決噪音的問題——確實附近有不少「環境聲」,包括飛機聲,不過筆者認為問題不大:一來這是不能解決,二來戶外音樂會本來就是要與別不同的氛圍,噪音也是構成氛圍的一個要素,若要無噪音,不如在室內做。然而個人認為選曲有需要配合,太過內斂和親密的音樂未必適合戶外音樂會,事實上,筆者去年觀賞Jakub Józef Orliński時並沒有感到不妥,也許是今次王致仁的表演實在很靜謐,應該留在室內欣賞。


觀賞場次:2023年11月23日 7pm 大館監獄操場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