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巴赫的精神──專訪趙伯承
他們人數不多,只有十數人,正於一所學校內練習,所練的是巴赫的《經文歌BWV 228》。儘管那首不是他們下個演出的表演曲目,單從他們練習的段落,已覺得練習的「完成度」很高,不但基本的音和德文已經練好,各方面的處理如咬字的輕重、旋律的進入都掌握得不俗。不過顯然地站在他們面前的指...
聽粵語合唱歌有感
(文章刊登於2016年1月20日《信報》樂韻悠揚) 踏入2016年,筆者將今年的「第一次」奉獻給了中大合唱團的音樂會《演戲家族X中大合唱團:演戲家族的合唱故事 》。這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音樂會,它打著「唱自己的歌」的旗號,將演戲家族的本土原創音樂劇中的歌曲改編成嚴肅合唱作品。...
在歷史留名的毛記分獎典禮
2016年1月11日是一個奇特的日子,下午Facebook才被David Bowie的死訊洗版,晚上就被毛記分獎典禮洗版。 毛記電視自「開台」以來,一直備受一眾廢青追捧。它賴以成功的方法,就是夠創意、夠快、夠膽玩,這些新作風和態度在香港所有媒體中是完全找不到(比較接近的是《...
大師的最初與最後——評《歡樂頌:貝一與貝九》
(原文刊登於Art Plus 2016年1月號) 香港管弦樂團今個樂季的重頭戲之一,是梵志登親自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筆者因為事忙,無法欣賞港樂完整的「小cycle」(大cycle就是指分攤四季完成的ring cycle),還好仍能趕上尾班車,聆聽最後一場。...
厚多士的一年──2015年香港古典音樂樂壇回顧
記得曾和友人在回顧2014年的香港古典音樂樂壇,看看有沒有值得記錄下來的大事,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從來沒有,從來都沒有」,就是說好像沒有甚麼值得記錄,甚至是稱得上game-changing的「樂壇大事」。即使參考香港電台第四台舉辦的「十大樂聞」,當中有很多是個別團體和學校的成...
2015年香港無伴奏合唱界總結
2015年即將完結之際,由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的無伴奏合唱情報站的合作選出來的「2015十大阿卡新聞」出爐。這是聚焦華語地區的無伴奏合唱界而選出來的新聞,難免有所缺漏,所以筆者寫下這篇文章,為香港無伴奏合唱界作個小總結。 總的來說,香港無伴奏合唱界的發展看來有放緩的跡象:雖然...
流行歌曲中的古典音樂(四)
《我不會唱歌》:李斯特的La campanella La campanella是意大利文,意思是「鐘」,是李斯特六首Grandes études de Paganini, S. 141的第三首,也是作曲家最出名的作品之一。這首樂曲是改編自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帕格尼尼的Violi...
在音樂廳外發聲——洪思行與龍文慧對話
(刊登於Artism Online 2015年 12月號) 前言:今年九月,港鐵忽然以「行李過大」為理由,阻止攜帶大型樂器的學生乘坐港鐵。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刻引起社會反彈,特別是音樂界的強烈不滿。先有揚琴教師龍文慧(Mavis)發起「號召各界攜帶大型樂器搭東鐵」行動,我...
完美的小提琴家
(文章刊登於JMEN 2015年12月號) 筆者很喜歡閱讀不同樂團或藝術節的節目手冊,因為能夠知道將會有甚麼節目上演,或有甚麼藝術家來港獻技,總教人萬分期待和興奮。而計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第三個具規模的職業管弦樂團——香港城市室樂團(City Chamber...
來自英國的聲音——評《艾爾加的“謎” 思》
(刊登於2015年12月號 Arts Plus) 一如既往,澳門國際音樂節邀請了五湖四海的表演單位來澳演出,當中包括來自美國、冰島、拉脫維亞、以色列、瑞士、萄葡牙、意大利、香港、台灣的團體,十分多元化,更難得的說,主辦單位沒有只顧著眼國際而忘記本土,特別安排兩場本地音樂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