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走音歌后》與《金曲金后》——兩位爛歌后的比較


當知道「傳奇」女高音Florence Foster Jenkins的故事將拍成電影《走音歌后》(Florence Foster Jenkins),而且是由Meryl Streep主演時,已經決定一定要看。怎料此電影還未上畫,另一套同樣改編自她的故事的法語電影《金曲金后》(Marguerite)早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中上映,所以決定把兩者作一比較,看看有何分別。

把Florence Foster Jenkins說成「傳奇」,說穿了她只不過是一個五音不全的富婆,但竟然錄音出唱片,還在古典音樂界的聖殿卡內基大廳舉辦音樂會,這個壯舉足以使她成為「傳奇」。此前已有以她為題的舞台劇Souvenir,拍成電影則應該是第一及第二次。兩套電影都以她踏入音樂廳演唱作為高潮,以她的死作結,但兩套電影的進路是大異其趣。

由Stephen Frears執導的《走音歌后》,內容頗貼近史實,例如Jenkins創辦了The Verdi Club、晚年住在Hotel Seymour、Cole Porter出席她的音樂會等都如實拍攝,編劇甚至巧妙地借Jenkins從第一任丈夫感染到梅毒,便暗示她是因著對音樂的熱愛來支持生命。不過說到連大指揮家Toscanini都要找她拿贊助,對古典樂迷來說恐怕有點誇張。而那場「終極音樂會」的混亂情況,觀眾的反應有欠說服力,感覺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

故事的主角雖是Meryl Streep飾演的Jenkins,但著墨甚重在Hugh Grant飾演的丈夫St. Clair Bayfield身上。電影中描述了St. Clair為了滿足Jenkins的音樂夢,便協助挑選鋼琴師、收買觀眾和樂評人,同時隱瞞他跟情人Kathleen的關係(現實中St. Clair於Jenkins死後,確實跟一名叫Kathleen的女人結婚)。相比一味直率地追夢的Jenkins,電影中的St. Clair是來得較為立體和搶鏡。

至於《金曲金后》,導演Xavier Giannoli將背景改成1920年代的巴黎,內容不需被史實束縛,創作上的自由度大很多,戲劇性因而強得多,對男女主角:Catherine Frot飾演的Marguerite及André Marcon飾演的Georges的描述較為深刻。在電影中,Marguerite之所以熱衷表演,除了出於對音樂的熱愛,亦是因為藉此能得到丈夫的注意,所以每次演出都很關心他到了沒有。儘管她能夠自欺欺人的覺得自己的歌喉沒問題,也逃離不了每晚在床上的寂寞。至於Georges更是一位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他很怕Marguerite一次又一次的出醜令他顏面無全,拚命地想藉口錯失妻子的表演,以及找機會與情人幽會,另一方面由於一旦離開Marguerite,他就會變得一無所有,所以他不得不留在她身邊,當然在Georges心底裡,仍然是對Marguerite懷有一絲愛意。

《金曲金后》還有另一位重要的角色:Denis Mpunga飾演的管家Madelbos。他不但在明或在暗中協助女主人,又經常幫她拍攝歌劇做型照,其實暗地裡也是為了完成自己以Marguerite為題材的攝影作品,所以他既是幕後操作黑手,同時是以攝影師的一種旁觀者角度去紀錄Marguerite的生命。某程度來看,Madelbos是兩套電影中最具藝術家氣質的角色。

看完兩齣電影,不難發覺《金曲金后》著重角色的內心掙扎,而《走音歌后》較為平鋪直敘,例如Jenkins是在欣賞Lily Pons的演唱後,便萌生出演唱的念頭(此前她是在The Verdi Club做『活人畫』(tableau vivant)表演);幫她伴奏的Cosmé McMoon由初時不願在卡內基大廳表演,到點頭答應之間的轉變較為平白。此外,Xavier Giannoli饒有心思地將《金曲金后》與歌劇相互呼應,例如把電影分成五個章節,切合法國大歌劇的五幕形式。至於Marguerite最終在Georges懷中倒下的場面,也是多套歌劇的「指定劇情」。

筆者在觀看兩齣電影時都有被女主角對音樂的熱誠所感動。然而,電影歸電影,若在現實中碰到天生爛歌喉,卻硬要為自己安排音樂會的人,就真的要避之則吉。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