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一的第一


當尤利安娜.阿芙迪娃(Yulianna Avdeeva)成為2010年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的冠軍時,她立刻成為樂壇焦點,不單是因為她是繼傳奇女鋼琴家瑪塔.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之後,第二位女性摘冠,而且她當時的演繹也引起很大的爭議,情況讓人聯想起當年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未能勝出時所引起的爭論。不過這些已成往事,阿芙迪娃現在是活躍於國際樂壇的鋼琴家。她曾於2014年在香港藝術節中演出,今年便成為澳門樂團新樂季開季演出的獨奏。

這次音樂會演出曲目是孟德爾遜的《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蕭邦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及舒曼的《降B大調第一交響曲「春天」》 。不難看出三首樂曲出自同年代的浪漫時期作曲家,舒曼的《第一交響曲》的首演更是由孟德爾遜指揮。有趣的是選曲均是「第一」(音樂會名稱也是「第一鋼琴」),明顯是要配合樂季第一場音樂會,並象徵阿芙迪娃這位冠軍首次造訪澳門。

孟德爾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的長度不足二十分鐘,以協奏曲來說算作短品,主要是因為作曲家取消了雙呈現部(double exposition),三個樂章亦不作間斷。在音樂總監呂嘉的棒下,樂團的表現順暢,第一樂章的陰沉感濃烈。幾名聲部長非常落力,樂團首席Paolo Morena曾整個人彈起來,大提琴首席在第二樂章中,左手努力地做顫音,動作較身後的樂師明顯較大,也許他是希望藉此帶領整個樂部。雖然樂團表現賣力,但造句方面仍有可提升的空間。

呂嘉在這次演出選擇了略快的速度,將樂曲打從一開始便建立的張力維持著。可惜偶爾會聽到阿芙迪娃彈了一、兩個錯音。樂曲到了第二樂章才慢下來,讓觀眾有喘息的機會,也令觀眾能欣賞到阿芙迪娃細膩的琴技。她在這樂章展示出溫柔的琴觸和出色的力度控制。第三樂章是活潑的音樂,筆者前面的觀眾不其然輕搖身體,相信這已反映到樂團的演繹的感染力。而阿芙迪娃會在一些樂句的結尾故意拖慢少許,讓音樂更添玩味,而樂團的演奏也是精神抖擻的。稍為可惜的是到了最終的幾個和弦,獨奏和樂團不太整齊。

接下來的蕭邦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樂曲雖名為第一,但實情是第二:蕭邦是先創作了《第二鋼琴協奏曲》,只不過是《第一鋼琴協奏曲》先出版,才冠以第一的名份。音樂甫一開始便是相當嚴肅,弦樂用上全弓來帶出效果,跟剛才的活潑成強烈對比。阿芙迪娃的演繹剛陽味較強,主要是因為她用上較硬的琴觸,在演奏重覆的樂句會轉柔一些,豐富了音樂的層次感,這點樂團可參照一下。

第二樂章可說是讓獨奏者獨挑大樑的樂章,樂團大部分時間都是作陪襯。阿芙迪娃的演奏方法多變,彈奏細碎的樂句時非常輕柔,甚至可以說是「虛」聲。她以漸慢漸柔的手法上高音時,會叫人不禁屏息靜氣。不過作為和聲支援的圓號長音,如果份量能減少一點,相信效果會更佳。第三樂章以舞曲節奏為特色,因此音樂本身不乏跳動感(鋼琴獨奏一開始就是一個八度的跳躍)。阿芙迪娃的演繹不如孟德爾遜的鋼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般跳脫,這是因為她的跳音不如之前的按下後立刻彈起,而是按久一些,因此跳躍感會下降一些。此外呂嘉和阿芙迪娃表現了不俗的默契,在數次的速度轉變,不需互望便能心領神會。

最後阿芙迪娃彈了一首蕭邦的圓舞曲作為加奏,她的演繹非常隨性,無論是速度、力度,甚至是手腕彈起的高度,都是自由奔放,玩味十足,也許這就是為何她會惹起爭議的原因。

下半場的《第一交響曲》,樂團在呂嘉先打了幾下空拍後才進入,不過樂團好像專注力下降了些,奏得不太整齊,幸好很快便修正過來。銅管部演奏得雄糾糾的,但有時會力度過猛。事實上,樂部之間的聲量平衡的問題偶有發生,例如在第二樂章中,木管的旋律不時被弦樂蓋過,呂嘉也曾用左手示意輕聲點,但效果不彰。撇除這些瑕疵,樂團的演繹方向清晰,造句不俗,對此曲的演奏拿揑得宜。到了第三樂章,呂嘉有時甚至只是在打拍子,讓樂團「自動波」演奏,到出現音樂轉變(如去到trio時)才給予提示,可見他信任一眾樂師。整場音樂會在樂團火力全開下,威武地完場。

演出資訊

節目 2016-17樂季開幕音樂會《第一鋼琴 - 阿芙迪娃與澳門樂團》

劇團 鋼琴│尤利安娜.阿芙迪娃 ;指揮│呂嘉

時間 2016/09/03/ 08:00

地點 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