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夭》唱出香港輓歌


(文章刊登於20160706信報 樂韻悠揚)

(圖片:Yvonne Chan)

作為無伴奏合唱愛好者,筆者經常留意一鋪清唱的動向。除了是出於喜歡,也是因為一鋪清唱是一個專業的無伴奏合唱藝團,以全職姿態而運作的無伴奏合唱組合絕無僅有(包括鄰近的華語地區),從藝術行政角度來看,他們的發展是很好的個案研究。

《香.夭》是一鋪清唱的最新原創無伴奏音樂劇場,也是繼《石堅》、《夜夜欠笙歌》後,作曲家伍卓賢的香港三部曲的最終回。秉承一鋪清唱找不同「外援」參與創作和演出的慣例,這次找來周耀輝為三首歌曲填詞,又找來八位年輕歌者跟一鋪清唱的四位駐團藝術家一起演出。

《香.夭》固然是《帝女花》最著名的一幕,創作者在此詮釋為「香港的夭亡」,是他們對刻下的香港的一個回應。作品共有十六個分場,跟系列前作一樣,它的內容抽象。伍卓賢曾在訪問中表示,此作想以合唱音樂為主導,因此把英文名取名Requiem HK,當中便暗示了回歸安魂曲這種傳統合唱的意味。雖然個別分場會有台詞,不過都不是用以交待劇情或內心獨白。作品中除了明顯指向過香港的今昔外,其餘出現的動作、符號都有很大的詮釋自由度,讓觀眾自行解讀。

《香.夭》的多段音樂都是遵從同一套路:重複和堆疊。即是先由一個聲部不停重複唱段,然後其它聲部各自加入,把氣氛逐漸推高。以第一場〈再見〉為例,各表演者反覆唱著「再見」,最後聲量漸大,令人聯想到拉威爾的名曲Bolero。雖然模式相近,但伍卓賢透過靈活多變的手法,令所有音樂不會予人沉悶之感。

《香.夭》的音樂主要以感傷和婉約為主調,營造出悲涼的氣氛,唯一的例外是〈繁榮〉一節的音樂,該段音樂自人聲敲擊加入後,便變得活潑起來,像是香港人(表演者)因香港的繁榮而表現興奮。

全晚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首推〈吶喊〉,內容早於前一幕〈慢慢〉開始鋪陳:表演者之一劉兆康於該幕不停向四周的人「說話」,但無人聆聽,他的表現亦越見激動,然後作品進入〈吶喊〉,音樂變得激烈,如像搖滾樂,表演者有節奏地大力踏台,又加入警報聲,加強音樂的震撼感。及後表演者們慢慢地一字排開,繼而以步操的方式走往舞台前方,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這調度充滿壓迫力。創作人彷彿在訴說當一(撮)人的聲音長期被忽視,那(些)人積累的怨氣和憤怒可以是甚具威力。其後一曲〈萬里花開〉,便是憤怒過後,冷靜下來的一種領悟。

回歸「聲音」之作

《香.夭》與前兩部曲有不少相異處,首先是舞台設計,前二作是以簡約為主,這次則放滿「咪架」、擴音器、混音器等雜物,還有三個假人,表演者在其中一幕把收音機和擴音器等堆在一起,明顯要突顯聲音的重要性。其次是形體動作少了,好讓表演者能更集中於音樂上,畢竟動作並非他們的專長,過多的形體動作難免會事倍功半。而且演唱中加入不同的聲響效果,這是在過往作品中未曾使用過。

此外表演者多次圍成圓圈演唱,相信有唱過小組合唱的觀眾都不會對這種練唱方式感到陌生。這些改變和調度既體現了伍卓賢要在此作著重聲音之說,亦反映了創作團體認為發聲的重要性。《香.夭》的結尾更是相當有意義:三位藝術總監在尾二一幕完結後走上台接受掌聲,怎料之後所有人一邊哼唱,一邊走落觀眾席,除了回歸最純正的無伴奏合唱,還像表示對香港的關注不應只發生在舞台上,關注的聲音還應在觀眾間回響。

場次:2016年6月25日 晚上8時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