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與迷宮
- edisonhung2
- 2天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法國/以色列鋼琴家大偉.格拉斯曼(David Greilsammer)繼2021年後,再接受飛躍演奏香港邀請,來港獻技。格拉斯曼以別具心裁的節目見稱,刻意打造跟傳統獨奏會不同的表演方式,給樂迷全新的觀演體驗。
這次他帶來的節目《迷宮》,曲目源自他2020年推出的同名專輯,靈感是從十五歲開始反覆夢到的迷宮,這個夢一直纏繞著他,他甚至在開場時表示曾為此去看過心理醫生。直到有一天他決定直面這個迷宮,用音樂去重建它,跟全世界的樂迷分享,用自己的夢來達到藝術上的夢。
格拉斯曼的「音樂迷宮」非常有心思,選曲的時間跨度和風格極為多元,從巴洛克時期的巴赫、古典時期的貝多芬,到法國音樂代表薩替和先鋒派代表利格第,曲風差異之大已經讓人有迷路的感覺,而且所選的都是冷門的樂曲,令迷宮變得既新鮮又陌生。它更有嚴謹的結構,格拉斯曼把十九首樂曲(大部分是短曲)分為七個章節,除了作為迷宮中心的第四章只有一首音樂(也是最長的一首),其它章節都有三首樂曲,而且頭尾都是出自同一作曲家,令章節自成一個循環。格拉斯曼很可能是參考了巴赫的經典作《哥德堡變奏曲》來設計,因為那套樂曲首尾用相同的主題音樂呼應,而且同樣是三個變奏為一組。
從曲目設計可感受到格拉斯曼的用心,從他的彈奏則感受到這個音樂迷宮是一個令人不安、充滿壓迫的夢。例如第一曲楊納傑克的〈鷹仍未離去!〉,他的琴觸硬實,並強調低音,呈現出不安的氛圍,儘管樂曲有較夢幻的樂段,這種彈法令該段落毫無甜意。
格拉斯曼在約長一小時的節目中貫徹這種彈奏方式,即便是巴赫,他都沒有改變成巴洛克風格,大量使用踏板,音色和聲量變化充滿戲劇性。這種彈法非常適合當代音樂家佩茨的兩首《重複盲點》(皆因這是格拉斯曼的委約作品),作品沒有旋律,並如其名般不斷重複不協和弦和音群(cluster),格拉斯曼幾乎是在「打琴」,甚至用上臂壓琴鍵。
節目以斯克里亞賓《朝向火焰》結束,該作曲家以神秘主義見稱,格拉斯曼以此呼應那神秘莫測的夢之迷宮。他繼續很激烈的彈法,而且越彈越大力,去到一個讓筆者不禁懷疑真的需要如此用力的程度。這引伸到另一個問題:格拉斯曼本身的彈奏風格是這麼的嗎?還是為了表達心目中的夢之迷宮,不惜改變樂曲原本的風格,甚至用不同方法把樂曲連接起來(例如不讓樂音完全消失便開始彈下一首)。
這個問題從他加奏薩替〈第一號玄秘曲〉得到解答,那是筆者聽過最急最大聲的版本,沒甚麼法國味道,反映他是個人風格先於樂曲風格,個性明顯,偏好戲劇化處理和強烈對比,這就是他本身的風格。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