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洪思行評《巴赫.聖約翰受難曲》——在六四聽受難曲


(刊登於 Art Plus 2016年 7月號)

筆者作為合唱音樂愛好者,一直留意本地合唱音樂的發展。長久以來,都有個別人士或組織提倡或嘗試創立一隊專業的合唱團,可惜基於種種理由,這個願望還未能成真。儘管如此,香港的合唱音樂仍是不斷地發展,除了在數量上的增長外,合唱音樂會的內容和形式亦越趨多元,例如中大合唱團在年初透過眾籌(crowdfunding)舉辦以粵語合唱歌為題的音樂會,Singfest也以劇場的形式演出巴赫的經文歌。由Alaph & Omega舉辦的《巴赫.聖約翰受難曲》同樣是一場別出心裁的音樂會。

是次音樂會是香港巴赫聖樂節的其中一個節目,由聖樂節的藝術總監陳子虔擔任指揮。合唱團是主要以一眾獨唱家所組成的巴赫節慶室內合唱團,和三間大學的詩班組成的巴赫節慶詩班負責。舞台上放置了螢幕,投影德文、英文及中文字幕。由於空間不足,巴赫節慶詩班的所有成員未能坐在樓座,部分人要分坐在舞台的兩側。而坐在指揮正前方的室內合唱團的聲部排序亦較特別,由左至右依次為女高、女低(及高男高音)、男低和男高。相信這個排序是讓聲演耶穌的胡永正能居於較中央的位置,以突顯他的地位。

這場演出的特別之處,是讓觀眾一起以廣東話頌唱八首眾讚詩。陳子虔在場刊上解釋這個安排是要「提醒我們這悲痛的(耶穌受難)故事與你我一脈相連的」。眾讚詩的樂譜已印在場刊上,中文歌詞分別由曾君莉和葉綺娟翻譯。每次演唱前會先由袁天樂(也是Alaph & Omega的創辦人之一)用風琴彈奏一次,令觀眾大概知道要演唱的旋律,陳子虔會適時轉向觀眾,示意大家站立並指揮合唱,合唱團也會站起來跟觀眾一起合唱。

這個安排頓然使音樂會變得像教堂崇拜般,而觀眾們好像是有備而來,要站立便站立,要歌唱便歌唱,沒有絲毫不知所措之態,令整個流程順暢。

另一個特別的戲劇安排是當樂曲演唱至耶穌死去後,音樂停下來,音樂廳的燈光徐徐轉暗,然後一個十字架燈光打在舞台的左上方,這畫面停留了數分鐘,以帶出樂曲的莊嚴氣氛。

音樂上來說,陳子虔很明顯清楚知道自己想得到甚麼樣的音樂效果,提示清晰,合唱團也能精確地跟從,例如開首合唱的allen Land herrlich ist,每個字都做了swelling的效果。陳子虔還身兼古鍵琴手,每次當他指揮完樂團,便要立即坐下給福音使者的唱段作伴奏,以確保樂曲的流程暢順。要做到這點,前題是必須對作品非常熟悉,陳子虔的表現已印證了這點。此外,他連獨唱的站立位置也有考慮,會根據個別聲樂家的聲量而安排應走到舞台前方唱歌,還是站在原位。

然而,樂團的表現不太穩定,上半場在聲部平衡及定調方面時有失準。特別在女高音詠嘆調Ich folge dir gleichfalls mit freudigen Schritten,兩支長笛的音色不算一致,未能融和在一起,而且定調好像跟女高音不同,聽下來不太舒服。另外小提琴的聲音經常被其它樂器聲蓋過。整體來說,樂團的情況在下半場得以改善。

獨唱方面,聲演福音使者的男高音伯恩(Timothy Bentch)絕對是其中一個亮點,他的技巧熟練,而且作為旁白,他的演唱語氣充滿變化,切合歌詞內容,為整套作品的演繹生色不少。在其中一段,大提琴的定調好像跑掉了,碰巧他的唱段有很多長音,他便將錯就錯地借唱長音和轉音的時間來「追」伴奏的調,這種應變能力值得一讚。

至於其它獨唱:胡永正的表現遊刃有餘;葉葆菁保持一貫的水準,惟後段的獨唱顯出疲態;車遠強的聲音雄壯,令其聲演的彼拉多充滿威嚴,但咬字美感方面尚能改進;練唱指導出身的孫梓浩的造句不俗,但聲質單薄,難以將音樂氣氛推高;史韶韻和陸堅智的發揮正常。

對筆者來說,這場音樂會最特別的地方是舉辦日期正正是六月四日。雖不知這是主辦方刻意安排還是事有湊巧,但在這敏感日子演唱受難曲,容易引人聯想,加上「觀眾合唱」的安排,更是有意無意地跟維園的歌聲隔空呼應著。

的確,悼念的方法不只得一種,但絕不能輕言完結!

場次:2016年6月4日 7:30 pm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