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流行歌曲中的古典音樂(一)

《給愛麗斯》:貝多芬的Für Elise

在古典音樂創作的領域中,不難找到作曲家借用其它樂曲的片段來進行二次創作的例子。其實這種「傳統」在流行音樂的創作中也屢見不鮮。提到流行歌曲中的古典音樂,相信大家的腦海中都會想到改編自貝多芬的名曲、陳奕迅的同名歌曲《給愛麗斯》。

貝多芬的Für Elise(For Alice),原名是Bagatelle No. 25 In A MInor For Piano, Woo 59,它在貝多芬死後才被人發現,並於1867年出版。然而由於手稿早已失傳,現存的版本都是由發現者Ludwig Nohl改編而成,有人甚至質疑現時流傳的版本跟原版相去甚遠。

無論如何,這首相信在1810年完成的小品,現在是貝多芬最為人熟悉的樂曲之一。坦白說,從創作技巧的層面來說,Für Elise無甚特別的地方。而這首樂曲最有話題之處,當然是「愛麗斯是誰?」學者們相信其實真實的曲名不是Für Elise,應是Für Therese,會出現這個錯誤是源於貝多芬的字跡太潦草,不易辨認。至於這位Therese,一說是貝多芬的學生Therese Malfatti,貝多芬在1810年向她求婚失敗,二說是Countess Thérèse von Brunswick,貝多芬曾將其中一首樂曲獻給她。

《少女的祈禱》:巴拉諾夫斯卡的A Maiden's Prayer

《少女的祈禱》是楊千嬅的經典歌,「祈求天地放過一雙戀人」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歌詞,不過相信一般聽眾都不知道在歌曲完結時引用了一小段的古典音樂,這樂曲的名字正正就是A Maiden's Prayer。

在音樂史中不乏一些單靠一首樂曲而留芳百世的「一曲作曲家」,創作Canon in D的Pachelbel是代表人物,而創作A Maiden's Prayer的巴拉諾夫斯卡(Tekla Bądarzewska-Baranowska)也是一例。這位波蘭女作曲家一生只有三十五首鋼琴作品,當中只有這首為人熟悉。巴拉諾夫斯卡在二十二歲創作此曲,是名乎其實的「少女的祈禱」,不過作品要等幾年才在巴黎一份音樂評論刊物上登出。而在樂曲發表了幾年後,巴拉諾夫斯卡便逝世,享年二十七歲。

順帶一提,在台灣,垃圾車在收集垃圾時會播放兩首樂曲,其一是Für Elise,另一首就是A Maiden's Prayer。

《纏綿遊戲》:貝多芬的Ich Liebe Dich

既然說過了陳奕迅和楊千嬅的歌,那當然要說說「華星三寶」的最後一位吧。

梁漢文的《纏綿遊戲》開始時有一段優美的女聲唱段,這段唱段是取自貝多芬的短曲Ich Liebe Dich。貝多芬多以大型作品而聞名,相比之下他的小品容易被人忽視,然而Für Elise和Ich Liebe Dich是例外。此歌相信是貝多芬1795年的作品,正式的名稱是Zärtliche Liebe (Tender Love), WoO 123,不過現在多以第一句歌詞Ich Liebe Dich,也就是德文的I Love You來稱呼它。歌詞來自Karl Friedrich Wilhelm Herrosee的詩,內容大概是說「我愛你,你愛我,我們一起bla bla bla……」(其實好多藝術歌曲的大意都是這樣子)。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