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是他也是你和我——深入分析《混沌少年時》四集劇情

  • edisonhung2
  • 4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37分钟前


Netflix在三月中啟播英國電視劇《混沌少年時》時,想必沒料過這套沒有華麗卡士和強勁宣傳、只有四集的迷你劇會平地一聲雷,迅速成為全球影迷的話題之作,一躍登上熱播節目第一位,連英國工黨議員都在國會會議上詢問英國首相施紀賢會否支持在學校播放該劇,並得到對方正面回應,究竟《混沌少年時》憑甚麼成為一套「現象級神劇」?


《混》故事簡單,講述一名十三歲少年Jamie涉嫌殺死一位女同學被捕,從各方面探討這個悲劇的成因。編劇之一兼在劇中飾演父親Eddie的英國演員Stephen Graham在多個訪問中指出他的靈感來源自現實發生過的同類青少年案件,令他想起一句諺語「養育一個小孩需舉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反思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社會,才會導致這種悲劇?他明確說明無意去指責任何人或事,而是認為所有人和事都有責任(accountable)。


這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出發點為《混》確立創作方向,Stephen Graham在訪問中表示有意不用一般的「套路」,犯人不是來自破碎家庭,而是很尋常的家庭,這讓作品跟其它同類型的犯罪影視作品不同,沒有錯綜複雜的犯案手法、沒有緊湊的緝凶過程、沒有意想不到的劇情反轉,取而代之是滿滿的真實感和代入感,成為它爆紅的基礎。


《混》其中一大特色是四集都是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導演Philip Barantini此前已在電影《餐廳失控夜》用上這招,可說是富有經驗。誠然這個技巧對加強真實感和代入感,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劇本寫得好,若然沒有好的文本,再厲害的技巧都只會淪為空洞的炫技,因此本文集中剖析劇情。


節奏掌控出色

《混》一共有四集,每集主旨清晰,第一集是完整的逮捕過程,全集的鋪陳出色,一開始只見兩名警員閒話家常,氣氛輕鬆,怎料不久就是全副武裝的警察破門而入,為的就是一個嚇到失禁的十三歲男孩,整個氣氛上的反差營造出緊湊感,而且此前警員從未透露過任何有關劇情的細節,這種資訊上的缺乏讓觀眾即使是早知劇情大綱,擁有「上帝視角」,但依然跟Jamie一家人一樣,如墮五里霧中。隨著劇情推進,觀眾很容易代入父親,相信兒子是無辜的,期待事情有轉機,但編劇在結尾準備了一枚「震撼彈」:兒子犯案時的閉路電視,不但將父親打入絕望深淵,觀眾的期待也落空。


警局的場景是一連串被捕的手續,過程本身是冗長無趣,例如套取指模,同一件事要做十次,如何令這段不致沉悶?就是不停改變視覺,一時是Jamie的視覺,時而轉到律師的視覺,時而轉到家庭的視覺,其實每個場景都基本的流程,但透過順暢的轉換令人不覺沉悶。


其中一幕令筆者印象尤深的是定鏡在Stephen Graham的頭部特寫,事實上這種特寫在第三和四集都曾出現過,一般來說,特寫鏡頭用以表達戲劇張力,但在這劇集中卻起到一個「暫停」的功能:因為一直是「一鏡到底」,畫面上並沒有讓觀眾「喘息」的機會,這個定鏡一來給角色凝聚情緒,觀眾也可以從緊湊的劇情中「放鬆一下」,反而當時劇中正在發生的事不太重要(這個例子就是Jamie被檢查全身)。這種節奏的掌控相信歸功於另一位編劇Jack Thorne,因為他也是劇場編劇(作品包括舞台劇《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對於觀眾當下的觀賞體驗理應是較敏感。


代溝與對話

第二集描述兩位警員到學校查案,全集重點呈現學校、同輩和網絡文化對現代孩童的影響。劇集中的學校絕對不是讓學生能夠快樂學習,愉快成長的地方,那裡充斥著欺凌,粗言穢語,對長輩不尊重,就連老師也對學生愛理不理,或是對他們束手無策,正如女警員Misha所說學校彌漫著一股臭味,連拍擋Luke也表示受不了那個地方,全集高明之處是沒有直接表明Jamie在學校的生活如何,他跟同學的相處是怎樣,讓觀眾從劇情感受教育系統是如何造成悲劇。


全集的轉捩點是Luke的兒子Adam主動找父親,向他解釋青少年的網絡用語,想必很多觀眾(包括筆者)跟Luke一樣完全不清楚兒子在說甚麼:一個紅藥丸emoji,在父親的認知停留在電影《駭客任務》,誰知在新一代已成為厭女思想的象徵,一個簡單例子就帶出上一代對下一代的不瞭解。


這場二人對話的畫面既代表世代間的代溝,亦隱含另一重意義,就是父子間的坦誠對話。此前二人並無任何直接交流,直到這幕因案件才有對話的機會,更成為後來一起吃飯,改善關係的契機,跟Jamie與Eddie這對已經不能一起用餐的父子構成對比,是全劇難得較溫馨的時刻。


心理攻防戰

第三集是獲最多讚譽的一集,講述案件發生七個月後,心理學家Briony來到羈留所,與Jamie傾談以撰寫報告。全集基本上就是二人在會面室對談,但完全不感沉悶,反而有種舞台劇的感覺,戲味濃厚,Jamie在對答中逐漸流露出本性,觀眾仿如代入Briony,在過程中一起評核Jamie。


一開始Briony神情輕鬆,面帶笑容,更刻意準備熱朱古力和三文治給Jamie,拉近二人的距離。閒話一會兒後便展開「攻勢」,問Jamie如何想「男子氣概」(masculinity),Jamie明顯起了戒心,用言語反擊。在對話期間他還多番失控,甚至嘗試反客為主,以高姿態的氣焰反壓Briony,那一記神來之筆的「恫嚇」的確把Briony嚇到了。難怪會談完結後,Briony跟開始時的神態完全不同,連三文治也不敢碰,甚至流淚:編劇再次留下想像空間,讓觀眾自行判斷她是單純被嚇到流淚,還是預視到Jamie的下場而落淚。


觀眾在整個過程中終於真正認識Jamie,他聰明敏感,知道Briony想套話;他會說謊,容易失控且變得暴力;自我認同感低,覺得自己醜陋,不受異性喜歡。至此,觀眾確信Jamie是會做出殺人的行為,但他真的是罪有應得?這段談話正好反映Jamie的處境:一位正值青春期的十三歲男孩,面對很多事情,包括個人情緒、兩性關係、網絡資訊,都不知該如何處理,也不懂找誰求助。儘管性格上有缺憾,但難以全盤怪罪於他,畢竟他真的「只是個孩子」,只是想被人喜歡而已。


被遺忘的「受害者」

第四集的故事聚焦在Eddie一家三口,表達家庭對Jamie的影響。父母自責自己教不好Jamie,從不知道他躲在房間做甚麼。但觀眾很難完全怪責他們二人教導無方,畢竟Eddie真的很用心栽培Jamie,帶他去學踢足球,又不會像自己的父親對下一代施予暴力,但他又怎想到球場上不忍看Jamie差勁表現的小動作,足以成為小孩的內心創傷。


作為全劇結尾,畫面最後重回Jamie的房間,回應第一集開頭,但現在已是人去房空,Eddie只能對著象徵Jamie的毛公仔說聲對不起,令人感到無限的唏噓,亦為劇集寫上完美句號。


這個視角同時呈現出作為「加害者」的家人,他們要默默承受後果,被旁人議論和滋擾,結果成為「受害者」。一般同類作品多聚焦在加害者和受害者家人,《混》在探討加害者的背景的同時,不忘提出加害者家人面對的困境,體現出創作者對人的關懷。


大音希聲的配樂

筆者很欣賞《混》的配樂運用,很多場景沒有配樂,就算用上音樂,其存在感不高,很低限度地渲染氣氛。老實說近年覺得有些影視作品把配樂用得很濫,做成聽覺疲勞轟炸,《混》絕對無此問題。不過在特定場景會把配樂調到很大聲,甚至蓋過人聲,藉此表達角色的心理狀態,對外界毫無反應。


《混》只選了三首歌,一首是〈Take On Me〉,屬畫內音,是Eddie講述年輕時跟妻子在舞會的情景。另外兩首畫外音的選曲非常好。第一首是Sting名曲〈Fragile〉的童聲合唱版本,用在第二集結尾,呼應劇中青少年心靈和生命的脆弱。另一首是今年二月首次來港表演的挪威歌手AURORA的歌曲〈Through the Eyes of a Child〉,歌名跟劇集非常襯之餘,AURORA空靈的歌聲有種慰藉人心的純真感,安撫劇中角色和觀眾。歌曲最後的歌詞「Please don't leave me here」仿如呼應Jamie在第三集最後希望Briony喜歡他一樣。


《混》從人文關懷出發,以平實的態度探索社會議題,極具真實感,不同人能在劇中找到共鳴:年青一輩固然有切身感受、成年人可於Jamie身上看到昔日的自己、家長從劇中反思與子女的關係、教育工作者審視自己的工作,難怪《混》會在全球成為一齣「現象級神劇」。

Comments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 2023 by The Artifact.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 App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