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香港古典樂壇大事回顧
全球經歷了數載疫情後,各界別從中復原過來的同時,亦在適應新常態,香港的古典樂壇當然不能獨善其身,整個界別出現很多變化,讓2024年成為充滿挑戰的一年。
說到變化最多的樂團,首推香港管弦樂團。2023/24樂季是樂團踏入職業化後第50個樂季,別具意義,同時有幾個重要的人事變遷。這個樂季是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的最後一季,他早於2021年宣布會離任,所以樂團早安排多場節目「歡送」他。梵志登在2012/13樂季走馬上任,接替同鄉艾度.迪華特(Edo de Waart),不經不覺當了12年港樂的音樂總監,是樂團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監。如果要用一句說話總括梵志登的港樂生涯,筆者會說是「勇闖高峰」。他執棒之初,很多評論都認為港樂的水平在他的指揮下得到提升;從2014/15樂季開始,他策劃了可能是港樂有史以來最具野心的計劃——以四個樂季完成華格納《指環》歌劇音樂會全集,並讓Naxos全程錄音和國際發行專輯。《指環》全集毫無疑問是梵志登帶領港樂的最大成就,錄音獲國際傳媒一致好評,更在2019 年贏得古典音樂雜誌《留聲機》年度管弦樂團大獎,是亞洲首個獲此殊榮的樂團,成為港樂的里程碑。
港樂今年宣布行政總裁霍品達(Benedikt Fohr)將於2025年離任。曾在德國電台愛樂樂團、盧森堡愛樂樂團、薩爾斯堡室樂團等地方任職的霍品達,在2019年加入港樂,可說是「最壞的時機」,先遇上社會動盪,再遇上疫情,最後經歷音樂總監更替,的確是陪伴港樂共渡時艱。
新人上位
有人離開自然有人來。年中港樂宣布芬蘭指揮佩多高斯基(Tarmo Peltokoski)將由2026/27樂季起出任音樂總監,任期四年,並於2025/26樂季擔任港樂候任音樂總監,意味2024/25樂季音樂總監一職懸空。
佩多高斯基將成為港樂第九任音樂總監是「意外,也不意外」。意外是佩多高斯基現年只有24歲,比很多團員還要年青,讓他將成為港樂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不意外的是港樂連續兩季閉幕音樂會都由他來執棒,從中已看出端倪。在遴選期間,筆者曾聽聞佩多高斯基的芬蘭「師兄」,現年28歲的麥凱萊(Klaus Mäkelä)近年在國際樂壇上大放異彩,令港樂高層對年輕指揮投下信心的一票。最重要的一點是佩多高斯基現為唱片大廠德意志留聲機的獨家簽約藝人,港樂希望通過此關係在國際樂壇上更上一層。事實上由佩多高斯基指揮的2024/25樂季開幕音樂會,便安排在德意志留聲機自家串流平台Stage+直播,讓港樂的演出給全球觀眾觀看。
在職涯上出現劇烈變化的還有香港指揮家陳以琳。自從於2014年贏得娜泰拉・弗里克國際指揮大賽冠軍,在國際樂壇上嶄露頭角後,她的發展順暢,於2019年成為安特衛普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是樂團最年輕的女性首席指揮。雖然今年中她提早一年結束任期,但在歐美非常受歡迎,更獲邀指揮英國逍遙音樂節意義重大的首場音樂會(First Night of the Proms),並首次在荷里活露天劇場指揮洛杉磯愛樂樂團,獲得好評,《洛杉磯時報》還估計她有機會接替杜達美,成為樂團下任音樂總監。
樂人辭世
今年六月,有「香港兒童合唱團之父」之稱的葉惠康逝世,享年93歲。生於廣州的葉惠康在「反右運動」時被定為右派,與妻子被派往勞改,在六十年代初移居香港。他對香港音樂發展貢獻良多,先後創立香港浸會大學音樂藝術學系、泛亞交響樂團、香港兒童交響樂團、香港兒童合唱團和葉氏兒童音樂教育中心,作育英才無數。他的三位女兒亦投身香港音樂界,大女葉羨詩現為葉氏兒童音樂實踐中心聯席藝術總監,二女葉詠詩擔任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長達19年,三女葉亦詩多年來為多套香港歌劇製作擔任練唱指導,延續「葉家皇朝」。
指揮家、作曲家兼音樂教育家郭亨基在今年九月逝世,享年84歲。生於上海的郭亨基於八十年代來港,此前曾在上海和雲南工作。他定居香港後,長年在拔萃男書院中樂團擔任指揮,並出任香港中樂團音樂顧問,又在香港演藝學院擔任客席導師。作為作曲家,他多次為音樂事務處、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作曲,並為電影配樂,1997年被選入「中國當代音樂界名人大辭典」。
刊物出版及消失
今年有不少跟古典音樂相關的新書出版。最矚目的應該是港樂為職業化半世紀而出的紀念書籍《港樂50事》,由香港電台第四台前台長蕭樹勝撰寫。跟三十周年紀念書《愛與音樂同行》(周凡夫著)以及周光蓁所撰寫的四十周年誌慶特刊的最大不同之處,該書採用較輕鬆的寫作手法,回顧跟樂團相關的50個故事,而非沉甸甸的書寫樂團史(《愛與音樂同行》超過800頁)。作者於十一月尾在個人社交平台公布《港樂50事》已翻譯完成,相信英文版能於2025年面世。
香港中樂團除了演出外,一直致力推動樂器改革,在2009年研發出「環保胡琴」,期後不斷進行推廣和改良,迄今已發展到第四代,並於2024年二月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與實用新型專利權。三聯書店出版的《弦起——香港中樂團環保胡琴的孕育及誕生》,紀錄了環保胡琴的發展過程。此書本由資深樂評人周凡夫撰寫,可惜他在2021年離世,因此由周光蓁補編。
進入數碼年代,網媒興起,傳統紙媒則如明日黃花,經營越來越困難。於1986年創刊的《Hi Fi音響》月刊,在五月宣布於七月出版最後一期後,將停止出版實體書,改以數碼社交平台發展。《Hi Fi音響》由雷明創辦,何森任總編輯,除了評測音響器材,亦設音樂版,由樂評人劉志剛擔任主編,提供唱片和音樂會評論,亦有不少音樂會主辦方會在《Hi Fi音響》落廣告做宣傳。
為未來規劃
今年十月,行政長官李家超點名催促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提交《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一個月後,楊局長終於「交功課」。《藍圖》涵蓋四大方向: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產業;建立國際平台促進藝術交流;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並提出71項措施,雖然當中不乏「水分」,譬如「讓藝團將不同藝術形式帶進校園」、「通過『電影發展基金』資助電影業界發揮香港創意」等,其實已一直在實行,不過《藍圖》也有提出一些制度上的改革,例如檢討現時資助藝團的制度,研究引入「進出機制」,如能順利落實的話,將會影響深遠。
場地不足一直是困擾業界的問題,位於牛頭角的東九文化中心雖然未正式完成,但今年已展開名為「東九開箱」的試場節目系列,率先舉行不同類型的節目,測試設施和服務,為明年正式啟用作好準備。值得一提的是東九文化中心的定位是成為香港藝術科技演出的旗艦場地,因此很多節目都強調科技的應用,包括虛擬音樂組合Twinkle的音樂會。
為了加強中外文化交流,香港藝術發展局早在2023年宣布會在翌年首次舉行「香港演藝博覽」,讓業界與國內外的文化工作者交流,開拓市場。博覽在2024年十月舉行,為期五日,有超過一百場活動。雖然是業界盛事,然而,觀乎其早鳥優惠期延期超過一個月,似乎銷情不佳,筆者更聽過有免費贈送通行證的情況。而在博覽開始之前,《南華早報》報導負責統籌的行政總監朱靜嫻以私人理由請辭,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蕙心接手,令人懷疑是否因為相關官員不滿其表現而導致「賽前易帥」。
音樂表演與盛事之都
隨著特區政府銳意把香港打造盛事之都和加強大灣區之間的交流,音樂表演也成為策略的一部分。譬如港樂每年的大型戶外音樂會《港樂・星夜・交響曲》,以往只做一晚,今年據聞為配合政府而變成兩晚(可惜首晚因天雨而被逼提早結束)。
此外香港今年首辦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重點節目《聲音河流》本身是一項「不可能的節目」,因為它集結了港樂、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及澳門樂團四個樂團,組成全新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管弦樂團,並由譚盾指揮。在一般的情況下,樂團間並不會這樣子合作,更遑論音樂會票價能低至75元,相信在類似性質的節目在未來會越來越常見。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