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偶包」的男中音?
- edisonhung2
- 9月2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男中音Benjamin Appl繼2018年後,再度受飛躍演奏香港邀請,來港演出。根據創辦人Andrea Fessler,原來他本應在2021年回來,但由於疫情,表演延期,結果一延便是四年。
這次音樂會名為《To Dieter》,配合Appl最新推出的專輯《For Dieter》,向他的老師、一代男中音傳奇Dietrich Fischer-Dieskau致敬。不過音樂會無論選曲和次序都跟專輯不同,明顯是考慮媒介的不同,例如〈An die Musik〉,音樂會版是放在最後,以向Fischer-Dieskau致謝作為一個總結;專輯卻是放在首位,因為在串流的環境下,第一首樂曲是能否吸引聽眾「駐足」聆聽的關鍵之一。比較可惜的是無論是音樂會和專輯都是聚焦藝術歌曲:誠然Fischer-Dieskau是公認的一代藝術歌曲大師,但歌劇也佔了他職業生涯很大的一部分(還未計其它樂種),對瞭解他的藝術人生打了些折扣。不過音樂會特別安排演員Jamie Newall在歌曲之間朗讀文章,介紹Fischer-Dieskau的一生,算是補充不足。
身型高大的Appl屬於高男中音(不是指身高,而是音域),聲音不算很「厚身」,打從第一首歌已展現出頗為輕盈的歌聲,特別是上高音時會刻意放輕,營造親密感。第二首歌〈Am Bach im Frühling〉稍為改變了音色,聽起來比較深沉,但仍保持輕盈感。不過唱全曲最低音(升G音),他沒有刻意壓低喉嚨來唱,雖然聲音是放鬆,但聲量不強,聽得出這不是他擅長的音域。
事實上,聲量不足是他一大弱項,中休時碰到數名坐在比較後的唱歌朋友,他們不約而同表示有時聽不到Appl的歌聲。即使筆者坐得比較前而且偏中間,有時也希望他站在台前方唱,偏偏他喜歡站在後面,依靠著鋼琴唱歌。有時歌聲柔弱到部分德文的字音(consonant)也不見了。當伴奏比較用力時,聲量會有點蓋過歌聲。
弔詭的是,Appl的弱項也是強項,他深諳避重就輕之道,將相關的技巧練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例如〈Ich bin nu rein armer Wandergessell〉(整晚較少有的輕歌劇曲目),每逢高音位都轉用half-voice,唱下來又轉回原來的聲音,去到最後還轉成假聲,保持輕柔的氛圍,所有音色轉變都是十分順暢,不留痕跡。
Appl另一個演繹特徵是很多細膩的處理,例如Fischer-Dieskau父親Albert和兄長Klaus所創作的簡單樂曲,不同段落用上些微不同的色彩演唱,即使是一句樂句,當中也包含豐富的細膩變化。Appl想必是位心思細密的人,才會有那麼仔細的設計。
不過同樣地這種唱法有好有壞,壞處是過度修飾,有些歌如〈An die Musik〉,本來很自然上高音的地方,他忽然轉柔,而非順著音樂的去勢,反而顯得有點矯揉造作。反而演唱現代樂曲〈Tenebrae〉時拋開包袱,讓感情隨音樂自然流露,最後一個字「Herr」放聲演唱,很具感染力。此外他輕柔的唱法對於較重型的歌,如布拉姆斯《四首嚴肅之歌》,顯然是不適合。
不得不提是鋼琴伴奏James Baillieu,配合度極高,特別是Appl那種細膩變化豐富的唱法,他都能跟隨,果然是默契十足。有時歌曲旋律是由鋼琴先彈出,然後才由歌手唱出,變相由鋼琴鋪排氣氛,讓歌手更易進入情緒,Baillieu這方面的工作處理得很好。而且他的技巧高超,樂音彈到過水無痕似的。對樂曲的演繹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Fischer-Dieskau代表作《Winterreise》中的著名樂曲〈Der Lindenbaum〉,去到小調段落時他只用很小幅度的踏板,甚至不踏——筆者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處理。
總括來說,Benjamin Appl是一位風格突出的男中音,心思細密(不論是唱歌還是節目構想),但演繹方式略嫌單一,音樂會聽到後段已可估到他會如何唱,特別是上高音,多數是轉柔聲,彷彿是有一個「舒適區」,難道這是他的一種「偶包」?
觀演場次:2025年9月5日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7:30p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