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人們》:藍調與民謠的哀歌
- edisonhung2
- 8月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5小时前

電影《洛奇外傳:王者之後》、《黑豹》的導演Ryan Coogler的最新作品《罪人們》,在不太受注視下,成為影壇奇芭,北美票房報捷,被稱為現象級電影。可惜在香港並未得到太大反應,這不太難理解,因為電影涉及美國黑人的歷史文化,香港缺乏這個脈絡,自然難以引起觀眾共鳴。
《罪人們》故事發生在1932年,一座位於密西西比三角洲的小城鎮克拉克斯代爾,講述一對離鄉別井的雙胞胎兄弟Smoke和Stack(Michael B. Jordan一人分飾兩角)忽然回到家鄉,豪氣地從白人手中買下一間倉庫,打算開一間酒館,為黑人社區帶來玩樂的機會,怎料此舉竟帶來不祥之物。
今時今日由於過度提倡平權,反而引起很多人的反感,所以黑人為題材的《罪人們》能夠在美國成為話題作,絕對有其特別之處,箇中的關鍵是音樂。儘管類形上不是音樂或歌舞電影,但音樂是貫徹全片的重要元素。Ryan Coogler在訪問中表示作品的創作契機是叔叔的離世,令他想起對方人生至愛之一:藍調,促使他認真看待這種極具代表性的音樂,透過藍調將自己與叔叔連結起來。
電影一開始已經用旁白的方式,說明傳說中的音樂奇才,可以用音樂穿透生死,既可為社區帶來療癒,亦會吸引魔鬼。這個設定明顯受Robert Johnson的傳說所啟發,Robert Johnson是藍調音樂家,可惜英年早逝,只活到27歲。他在三十年代錄製的音樂對早期藍調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格林美獎在2006年向他追頒「終身成就獎」。傳說指他本來演奏技巧平平,有一晚他在十字路口遇上魔鬼,遂以自己的靈魂跟對方交易,換取高超的技巧,成為一代大師,他的名曲〈Me And The Devil Blues〉和〈Crossroad〉為故事更添神秘感。
甚麼是藍調?
藍調是一種音樂形式,確實起源已不可考,一般相信是從十九世紀末非裔美國人在美國,特別是南部演唱的音樂逐漸演變出來。他們來到美國後,以音樂來排解思鄉之情和生活之苦,那些音樂融合各種元素,包括非洲傳統音樂、黑人靈歌、工作歌曲和歐洲民間音樂,發展出「呼喊與回應」(call and response)和「田野呼喊」(field holler)這些表現形式,後者正是電影中Stack載著老樂手Slim和年青人Sammie時,在路上看到一群黑人拿著鋤頭工作的情景。
音樂結構上,藍調逐漸發展出以十二個小節為單位的和弦進行(chord progression),即是最常見的「十二個小節藍調」(12-bar blues),也發展出「藍色音符」(blue note,不要跟爵士品牌『Blue Note Records』混淆),即是把一個音階內某些樂音降低半度,從而帶出藍調獨特的音樂韻味。
吉他是藍調常用的樂器,電影中Sammie使用的吉他跟現在常見的木結他有點不同,它叫做Dobro,琴身有一大片圓形金屬片,那是共鳴器,把結他聲放大,同時改變聲質,令奏出來的聲音金屬化。有時表演者會把金屬環套在手指上,一邊在琴弦上滑動,一邊演奏,製造出如像唱歌般的滑音(slide)效果。
電影中Stack騙Sammie說結他是屬於Charley Patton,那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被視為「三角洲藍調之父」,留下五十多首錄音。他於1934年去世,即是在《罪人們》的時空中他仍是生存的,不過他的種族背景一直未能確定,一般相信是非裔美國人和原住民混血,但這無阻他的影響力。
《罪人們》中的藍調
《罪人們》的配樂是出自多次與Ryan Coogler合作的Ludwig Göransson,他先後憑《黑豹》和《奧本海默》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是當今最炙手可熱的配樂家之一。他受訪時表示父親是位藍調結他手,所以他往Memphis研究藍調時也帶上父親,對他來說,這個計劃算是一趟音樂尋根之旅。
《罪人們》既有改編經典藍調,也有原創作品,最矚目也是最重要的非Sammie所唱的〈I Lied To You〉。從未公開表演過的Sammie在戲中代表「現在」,此前他從代表「過去」的Slim口中聽到對方的往事,包括黑人被白人隨意羅織罪名問吊,藉此承繼了黑人的「過去」。Ryan Coogler和Ludwig Göransson在這一幕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先從Sammie彈著結他獨唱開始,慢慢炒熱氣氛,畫面和音樂逐漸幻變,出現電吉他、DJ打碟、嘻哈、非洲鼓,把不同時空的音樂文化交織,共冶一爐。這幕固然是一個奇觀,但導演並非單純為吸引眼球而設計,而是有合理的文化脈絡:爵士、搖滾、節奏藍調等音樂類型本是源於藍調,因此這幕象徵Sammie通過音樂接連到「未來」(但中國戲曲就真的有點太遙遠),回應電影開場時的陳述。最後Sammie的歌聲被電子化變聲,尤如直奔未來。而歌中反覆高唱的「Somebody take me」,本是福音音樂中常見「求主打救」的概念,電影中一語雙關,意外召來吸血鬼,為下半段掀開序幕。
來自愛爾蘭的吸血鬼
電影中設定吸血鬼Remmick是來自愛爾蘭,事實上電影一開始的配樂〈Filídh, Fire Keepers and Griots〉,當中「Filídh」就是愛爾蘭文,意指精英階層的詩人,暗示了跟愛爾蘭的關係。愛爾蘭吸血鬼的設定有幾個層面,作為白人吸血鬼,他們攻擊並奪取黑人靈魂的行為象徵白人掠奪弱勢黑人的文化;與此同時愛爾蘭人在美國的處境同樣悲慘,飽受歧視,不被主流社會接納,好比吸血鬼一樣。
不過Remmick為首的吸血鬼所唱的第一首歌不是愛爾蘭民謠,而是藍調〈Pick Poor Robin Clean〉,這是他們為了求Smoke讓他們進入酒館(屠殺)而唱的「音樂偽裝」。此曲並非原創,早於1927年已有錄音,歌曲所指的內容並不清晰,原曲歌詞提及「賭博」,但其餘血腥的歌詞又讓人聯想到飢餓。不過電影只唱關於後者的歌詞,藉此表現出吸血鬼真正的意圖。順帶一提,原聲大碟還收錄了1931年Geeshie Wiley翻唱的版本。
吸血鬼唱的〈Rocky Road to Dublin〉是正宗的愛爾蘭民謠,使用多利安調式(Dorian mode)——調式是指以特定方式排列的一系列音,不同調式有不同效果,形成音樂的風格。歌曲講述年輕人離鄉背井前往英國,卻屢遭欺壓,Remmick透過音樂唱出自己族裔的往事。但隨著音樂發展,小提琴、風笛、鼓的加入,氣氛變得熱鬧,一眾吸血鬼跳舞狂歡,跟之前〈I Lied To You〉一幕互相呼應,只是此刻的吸血鬼像是為之後的殺戮而歡賀。
音樂使人自由
本以為《罪人們》有一個完滿的結局:Sammie離開家鄉追尋音樂夢,Smoke與家人「團聚」,怎料這不是結局。真正的結局是老年的Sammie(由真正的藍調結他手Buddy Guy飾演)已成為藍調傳奇,已成為吸血鬼的Stack和Mary忽然登門探訪,原來當年Smoke不忍殺親弟,以不傷害Sammie為條件放過他。本為獵人與獵物關係的三人,竟然能和平共處,默默地欣賞Sammie當初表演給Stack聽〈Travelin’〉。
Stack和Mary離開時,Sammie表示那一晚雖然恐怖,卻是他人生最美好的一天,Stack也表示在酒館狂歡時,他們是自由的。這令筆者想起坂本龍一自傳的標題「音樂使人自由」——這句套用在三十年代的黑人身上,同樣適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