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界2022年度選字——「復」
自2020年開始,筆者每年都用一個字總括該年度的古典音樂樂壇,2020年選的是「空」(詳見《香港音樂界2020年年度選字——「空」》),2021年則是「限」(詳見《2021年香港古典樂界回顧》),今年的年度選字就是「復」。
這個「復」當然就是指「復常」,香港自2020年受新冠肺炎影響,劇場破天荒被逼關閉,節目清空,到2021年疫情稍為緩和,業界在限度的情況下重新出發。本以為一切順利,怎料2022年年初爆發第五波疫情,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一月七日宣布再度封場,令表演業界再次步入寒冬,不少早已安排,甚至即將上演的節目被逼取消(筆者很記得宣布封場一刻,某團的行政人員在個人面書上寫了一個粗口字),首當其衝是「飛躍演奏香港」每年一月舉辦的「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緊接的香港藝術節都無法如常進行。猶幸防疫措施在四月中開始放寬,另一藝術節法國五月才避免連續兩年被逼完全取消的命運。
然而,就算劇場重開也不代表完全回復正常,表演依然受到不同措施影響,譬如入座率最多只能有85%,影響藝團收入,而台上的表演者,若要不戴口罩演出,需有核酸檢測陰性檢測報告,後台(包括化妝間)不准飲食,對表演者和幕後工作人員帶來不便,最大的麻煩是一旦有表演者在演出期間染疫,節目便要取消。過往一年便有不少表演因此而取消,當中最不幸的首推《大狀王》,這套音樂劇在2019年完成預演,原定2020年正式上演,卻因為疫情一拖再拖,好不容易能在今年九月上演,卻因演員染病而要取消頭三場,演期差不多完結時又因相同原因取消最後五場,真是命途多舛。
應對疫情 早有準備
不過,經過兩年的疫情,各藝團都發展出應對的方法。例如踏入第五十屆的香港藝術節,本身今屆的節目已經是「虛實並重」,既有現場演出,也有網上節目。雖說劇場關閉令節期期間的表演「清零」,但他們將部分節目調往下半年上演,例如《新馬師曾名劇展》和《我們最快樂》分別在十月和十一月舉辦,令香港藝術節變相「全年無休」。
除了節目安排有所影響,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疫情下如何公布新一季節目,也成為一大難題。先以香港藝術節為例,平時是先在八月公布精選節目,十月公布所有節目,十二月開賣,但在疫情下,今年是在十一月中公布精選節目,十二月中才公布所有節目,但開賣日期是十二月七日,當時還未公布餘下的節目,因此觀眾購買門票時,有機會跟之後公布的節目「撞期」,所以藝術節容許觀眾可更換已選購節目的其他場次,惟更換的門票價格必須與原本的相同或更高。
至於香港小交響樂團,平時是在四或五月公布新樂季,但那時正值第五波疫情嚴峻時期,樂團選擇不公布完整節目,雖然新樂季的標題是「see the music」,但樂迷只是臨近演出才「看到」節目內容,而標題所指的是繼續播放過去幾年大受歡迎的音樂會電影和製作Tiny Galaxy Concerts@Wontonmeen音樂影片系列等。
而另一旗艦樂團香港管弦樂團,由於有季票制度,不可能像小交般以「擠牙膏」方式公布,而是分開上下半季兩次公布,其中因疫情取消來港演出的久石讓會在下半季演出,但詳情要等到五月才公布,明顯是在觀望屆時的防疫措施。
政府舉辦的節目同樣格外小心,維也納愛樂樂團十月旋風式造訪香港,不但是相隔十一年再臨香江,也是自疫情後首次有國際大型頂級樂團來港演出,有象徵意義。然而,儘管是重大演出,卻是在表演前兩星期才公布,幾乎是無宣傳便開賣,但門票是「秒殺」。據聞之所以那麼遲才公布,就是要為了應對防疫,樂團最終獲「特事特辦」,來港翌日已能演出。
樂人辭世
2022年有不少音樂圈人離我們而去,其中最重要的絕對是通利琴行創辦人李子文以101歲高齡逝世。李子文生於上海,來港後先是經營紡織及絲綢生意,後來在朋友介紹下開始改為經營琴行,他用自己的英文名Thomas Lee,為琴行命名為「通利琴行」(Tom Lee Music)。營運初期主要代理歐洲樂器,後來他遇上想打開亞洲市場的YAMAHA,當時YAMAHA的鋼琴較歐洲製的便宜,於是李子文跟他們簽約成為香港代理,之後他又取得英、德兩國的鋼琴組裝特許權,容許在香港組裝鋼琴,令成本大幅下降,直接吸引本地人學習鋼琴,此外李子文又創辦通利音樂基金及以琴行名義開演奏廳,並兼營音響及錄音製作,對推動古典和流行音樂發展有重大貢獻。
香港電台第四台前高級節目編導及主持杜格尊(Jonathan Douglas)於八月在倫敦逝世。他服務港台三十多年,主持清晨節目《清晨妙韻》,訪問了逾千位音樂家,包括多位傳奇如Issac Stern、傅聰等。2005年,為慶祝第四台三十週年紀念,第四台之友協會特別與香港三聯書店編製《Noteworthy – 30 world-renowned artists speak to RTHK Radio 4’s Jonathan Douglas》一書,轉載三十位世界著名音樂家及藝術家跟他訪問的內容。2008年,杜格尊獲授MBE勳銜,以表揚他在香港推廣英國藝術之貢獻。醉心藝術表演的他還會偶然在舞台上參與演出。
另一位跟第四台相關的主持杜程(Colin Touchin)在今年十月於波蘭因病過世,他身兼指揮家、作曲家和演奏家,曾主持第四台《程迷古典》、《大地之歌》等節目,也為多個香港藝團創作,並曾擔任香港城市室樂團客席指揮。
離開我們的不只是人,還有地。前身為著名建築虎豹別墅的虎豹樂圃,自2009年活化完成,由非牟利機構虎豹音樂基金有限公司管理,到2019年開始以音樂學院營運,原定2025年3月31日租約期滿,但在今年十月忽然宣布因長期虧損,於12月1日交還給政府。樂圃之所以要面對「長期虧損」,固然是受疫情影響,但本身在宣傳和營運方面都有問題,詳情可參與筆者另一文章《活化歷史建築、教育音樂——「虎豹樂圃」為何做不下去?》。
人事轉變
2022年見證了多個香港藝術機構「改朝換代」。自2006年起擔任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的何嘉坤於十一月退休,由發展總監余潔儀接任。何嘉坤在藝術節服務十六載,大大擴闊了節目內容及規模,例如創辦「無限亮」系列,亦帶領藝術節面對前所未見的疫情挑戰。至於接任的余潔儀已經在藝術節工作十一年,熟知機構的運作,可預期藝術節在行政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惟藝術取向會否改變,便留待時間見證。
香港電台第四台亦迎來新掌舵手。服務港台27年的節目總監蕭樹勝退休,由資深監製謝雄飛接任。蕭樹勝曾在多個香港藝術機構任職,譬如香港管弦樂團聽眾拓展經理,亦經常策劃音樂活動,對推廣古典音樂不遺餘力。此外,求學時期修讀作曲的他也曾推出過個人原創和改編作品集。
在去布宣布於2023/24樂季後離開的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梵志登,在九月公布自己的下一站——首爾愛樂樂團(即香港指揮吳懷世任副指揮的樂團)。按照樂團招聘新總監的慣常做法,先邀請潛在的人選與樂團演出,試試水溫,正好2022/23下半季有多位指揮,下任總監很有可能就是他們其中之一。說到音樂總監,其實香港小交響樂團的葉詠詩自2020年卸任,轉任桂冠音樂總監後,一直未有聘請新音樂總監,究竟會否在來年公布人選?
2022年是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換屆的一年,是次選舉是《港區國安法》下首個經「完善」的藝發局選舉,在新制度下提名門檻提高了,候選人須獲得一名演藝及文化界別選委及「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中兩個指定團體的提名,才可參選。去屆合資格的選民要重新登記才能在今屆投票,而且去屆每位選民能在全部十個界別投票,現在只能投票給所屬界別,如果個別界別只有一位參選者便會自動當選。今屆結果投票率只有19.5%,創七屆的新低(去屆是近年最高的,達46.5%),十個界別中有五人自動當選。音樂界別由香港管弦樂團第一副首席梁建楓當選。
香港市民「又愛又恨」的城市售票網在2022年十二月一日開始改由天津貓眼微影科技有限公司營運,本來貓眼早在前年以超過九千萬港元向康文署投得七年合約,並原定於今年一月接手,卻因疫情令全球原材料短缺、運輸延誤而延期至十二月。根據報導,新公司提升城市售票網功能,增大系統容量及彈性、新增虛擬排隊功能、支援更多電子付款方式等,連帶在各場地的自助售票機也全部更新。然而新系統在營運初期出現不少問題,例如網站不斷要求認證、售票機無法出票等,期待將來能一一解決問題。
在宣布時引起極大爭議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終於落成,雖然這不是正統表演場地,但近年藝團積極拓展新的表演空間,事實上,香港中樂團已率先在故宮文化博物館表演,相信未來會陸續有藝團在該處演出。另一邊廂,東九龍文化中心竣工在望,政府為這座新場地推出「場地伙伴計劃」及「駐場藝術家先導計劃」,邀請有興趣的團體提交計劃書。
最近隨著中國防疫政策的改變,香港也陸續放寬防疫措施,例如入場不需再使用「安心出行」。行筆之際再傳來好消息:劇場終能全面開放,容許100%入坐率,種種跡象都顯示香港正踏在「復常之路」上,期待2023年真的能擺脫疫症,完全回復正常。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