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解開貝多芬不朽之謎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作曲家名垂千古,他們的名字隨其作品一直流傳至今,然而,在那些作曲家之中,有兩三個名字是異常突出,其中一個就是「樂聖」貝多芬,即使在「作曲家名人堂」中,他的名號顯得特別耀眼,光芒蓋過其他人,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德伏扎克等在他面前變得黯然失色。為何貝多芬「光芒四射」?為何他能夠被「封聖」?是因為他的音樂特別有名,特別出色?


答案可以在最新出版的《貝多芬傳》中找到。


說是「最新出版」是對也是錯,因為這是重新印製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903年的著作,更是中國著名鋼琴家傅聰之父、翻譯家傅雷原始全譯本。讀過《傅雷家書》的人都知他對羅曼.羅蘭推崇備至,《貝多芬傳》亦在寫給傅聰的書信中多次提起,筆者早已想拜讀,想不到在逛書局時發現時報出版竟推出全新版本,當然立刻買來閱讀,發現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讀物。


雖說是傳記,這本書不像其它傳記般沉甸甸,全書不到二百頁,關於貝多芬生平的更是不到六十頁(如果沒有註解的話會更短)。其它的章節包括「貝多芬遺囑」、「書信集」、「思想錄」、「參考書目」,以及傅雷親撰的「附錄」。明顯地作者並非要鉅細無遺地書寫貝多芬的生平事蹟,而是聚焦多個貝多芬人生中具代表性的艱難故事,例如小時候被父親強迫練習,又因親父不善理財,很早便要「擔起頭家」;拮据的生活和失意的愛情路;爭取侄兒的撫養權,當然還有一身的疾病,特別是困擾其半生的耳疾。


羅曼.羅蘭之所以會這樣選材,正是因為貝多芬痛苦的經歷曾給他莫大的生存勇氣,他在原序中寫道:「那是1902年。我正經歷著一個騷亂不寧的時期……我逃出巴黎,來到我童年的伴侶,曾經在人生的戰場上屢次撐持我的貝多芬那邊……」他不只想記載貝多芬的生平,而是希望透過貝多芬的苦難,成為其它因受苦而奮鬥的人的鼓勵。因此他特別加入「貝多芬遺囑」和「書信集」兩章節,羅曼.羅蘭在後者收錄兩封貝多芬在1801年寫給友人的信,那時候他開始發現耳疾,但不敢公開,希望得到朋友的關懷;在前者,貝多芬毫無保留地用文字表達耳聾帶給他的痛苦和孤獨,字裡行間滲透出絕望:「孤獨,完全的孤獨」。然而,他在遺囑中寫明是藝術給他走下去的勇氣,視創作音樂為自己的天命,同時不忘關心兩位弟兄。


通過貝多芬的文字,完全感受到即使面對身體缺陷所帶來的痛苦,他心中仍保存一份善意,並將那份無可排解的巨大痛苦連同善意化為創作的養分,他的音樂不是娛樂大眾的媚俗作品,而是燃燒生命而提煉出來的偉大藝術,他的作品,不論是平靜如《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還是酒神狂歡般的《第七交響曲》,都有他的痛苦在其中,正是這些隱藏在作品中的痛苦,讓同樣蒙受苦難的人在心靈上引起共鳴,並得到慰藉。


傅雷也在貝多芬身上找到精神慰藉,他在「譯者序」中指出「療治我青年時世紀病的是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戰鬥意志的是貝多芬,在我靈智的成長中給我大影響的是貝多芬」,他不但希望通過翻譯這本書「償還」貝多芬和羅曼.羅蘭的恩澤,更希望培養新一代的心靈。他特別寫了兩篇文章〈貝多芬與力〉和〈貝多芬的音樂建樹〉,前者從哲理的角度解釋貝多芬的偉大,就是他所擁有的「力」,既是指肉體上的,更多是在精神上的,那種「力」能夠控制思想,左右精神,賦予貝多芬無比的創造力,而鍛煉貝多芬那股力的洪爐正是「受苦、奮鬥、為善」;至於後者則是從音樂歷史和理論層面解釋貝多芬如何超越時代,以當時最重要的曲式奏鳴曲式為例,詳細分析貝多芬在音樂上的革新,成為布拉姆斯、李斯特、華格納等後來者的引路明燈。兩篇文章以一虛一實的角度,互相補足,不乏精闢獨到的見解,絕對是不可多得。


《貝多芬傳》不是一般的名人傳記,更是一本充滿人文精神的讀物,不但讓人更認識貝多芬,還能夠明白到他的音樂因其苦難和善意而昇華,令他超凡入聖,成為不朽。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