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幼同台表演
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自2019年11月展開「耆樂唱一舖」計劃,通過招募多名導師,為退休人士及長者舉辦一連串歌唱和音響工作坊,旨在訓練他們參與無伴奏合唱演出,為期三年。在元朗劇院演藝廳舉行的《盆菜四重奏》就是計劃的結業演出。
《盆》講述幾位自小相識的「金蘭姊妹花」相約飲茶,席間決定在中秋節一起烹煮盆菜,各自負責一層,惟在準備期間各個家庭都要面對不同的問題。《盆》的演出者眾多,除了從百多位長者學員中挑選20名參演,還有8名年青專業演出者(其中一位以錄像形式參演),又有5名小演員,是一個年齡跨度很大的製作。全劇分13場共10首歌,當中9首由伍卓賢創作,故事由「一舖清唱」恆常合作藝術家劉兆康編寫,並任聯合導演和填詞,包辦了9首歌的詞作。
作為一個為長者而設的演出,《盆》比一般無伴奏合唱表演有更多的考慮和制肘,例如題材和角色設定,總不能要他們「扮後生」,因此劉兆康決定以茶樓為主場景,讓長者飾演部長、待應、茶客等,造型入型入格;題材要貼近長者,讓他們更易投入。更重要是歌唱方面,演出時專業演出者拿著咪高峰演唱,而長者則是用掛咪,讓前者起「以專帶老」的作用,而且長者唱的都是有歌詞的部分,筆者作為無伴奏合唱歌者,明白唱有字的旋律部分對合唱經驗較淺的人來說較易掌握,難度較高的和音、低音和人聲敲擊由專業演出者負責,能發揮「保底」的功能。掛咪的收音效果不及手提咪高峰,但可讓長者集中精神歌唱和做動作,變相是降低表演難度的一種方法。
平心而論,整體的歌唱表現難言完美,主音走調、合唱不整齊的情況偶有發生,也明顯聽到長者對應付「搶拍」有點困難。但考慮到他們是業餘的長者,其演出實在是使人驚嘆:全劇長約90分鐘,能夠邊唱邊跳,兼記住走位和台詞,由始自終都保持到能量,未見疲態,跟年青的專業演出者平分秋色,加上筆者觀看的是尾場(三位主角有兩個cast),真心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活力。
歌曲多以熱鬧為主,加上台上人數眾多,確實相當有氣氛,最讓人驚喜的是部分歌如〈盆菜層層分分分〉讓長者表演rap,這種反差更顯他們的活力。多首歌曲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巾幗不讓Soulmates〉,並非因為當中的rap,或是劉卓熙扮口吃的酒樓老闆「熾仔」,而是歌曲最尾的轉折——歌曲講述主角之一吳李秀英積極地張羅食材,曲風興奮,但最尾突透露知己不能出席,只得她一人,曲風轉為落寞,最後一記低音是神來之筆,反映吳太的低落心情,具如此戲劇化轉變的歌在《盆》中少有。
《盆》是劉兆康繼2017年《這夜免收人頭費》後,再為「一舖清唱」擔任創作角色,也是他修畢編劇後的首個「一舖清唱」作品。《盆》保留「一舖清唱」作品的一些常見元素,例如開場的入場規則不是播放出來,而是融入戲劇中,用意想不到的方法表演出來,另外一些舞台調動如在〈鳥倦知還〉中,一眾歌手不停搬動道具,拼出不同形態,都是常見於「一舖清唱」的作品。而《盆》最常用的戲劇表現手法就是將角色同台並置出現,雖然台詞是互相呼應,但實則處於不同的時空,例如盧家兩姐妹互數不是的一幕,就是用此手法表現出來。
《盆》的難度比《這》高得多,不止因為要顧及長者的能力,故事設定龐大,牽涉四個家庭,要交待和解決的事很多,但時間不足以詳細鋪排,令劇情的張力下降,倒如在〈鳥倦知還〉中交待曹家的問題:兒子跟父母聚少離多,關係疏離,家姐則成為磨心,感覺疲倦,但之後再提起這條故事線已經是全劇最重要的一幕——吃盆菜,然後問題便解決了,難免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說到吃盆菜一幕,為使該幕讓人印象深刻,劉兆康安排一眾表演者扮成蝦、鮑魚、魚蛋、西蘭花等各種食物,用視覺效果吸引眼球,場面惹笑,達到預期的效果。
不過,說到底《盆》的意義不在劇本有多好,表演有多完美,而是讓長者能持續學習,突破觀眾對銀髮族的想像,發揮無伴奏合唱的可能性,在這層面來看,《盆》是成功的。
觀演場次:2022年8月28日 元朗劇院演藝廳 2:30pm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