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羅馬假期》
轉眼間,2022年經已過了一半,香港管弦樂團也迎來樂季最後一場音樂會《羅馬假期》,由廖國敏指揮演繹雷史碧基的名作《羅馬之泉》與《羅馬之松》,以及樂團敲擊手龐樂思寫給太太兼團友施家蓮的短笛協奏曲。
不過這個節目可謂一波三折,本來樂團在5月5日公布5至7月節目時,《羅馬假期》是在6月28日及7月2日舉行,但實際變成6月18日及7月2日,原因是7月1日港樂要參與慶祝回歸文藝晚會,加上綵排,令同一個節目的場次不得不相隔兩星期,而且7月2日還遇上八號風球,幸好在五時死線前改掛三號風球,令音樂會能夠順利舉行,樂團還特別延遲15分鐘才開始(可惜可能受天氣影響,加上是第二場,導致觀眾不太多)。
先說說世界首演的短笛協奏曲,龐樂思表示這個有六個樂章的新作結構上模仿傳統協奏曲,有快樂章和慢樂章,亦有像詼諧曲的樂章。首樂章〈跳進兔子洞〉有不少滑音,加上銅樂下行的樂句,確實有奇幻和跌下的感覺,短笛常出現突然的強音和吐舌,頗考驗技巧;次樂章〈圖靈測試〉有明顯的旋律,場刊介紹是先由銅樂奏出,然後短笛以兩倍速度重覆,不過如不多加留意的話,未必認到短笛其實重覆了銅樂的旋律,其後各樂部刻意設計成七嘴八舌般,像是一片混亂;第三樂章〈視像會議室軟件Zoom〉是一個「玩聲效」的樂章,安排定音鼓在後台敲擊,兩名長笛手坐在後方樓座左右兩邊,三位笛手時而合奏、時而輪奏,如出現「delay」,定音鼓打出狂亂的樂段,其餘樂手有時發出「ssh」的聲音,銅管手則空按按鈕以發生聲音,低音大提琴和大提琴手會用手指輕敲琴身,代表眾人「竊竊私語」;第四樂章雖名叫〈喪禮〉,但音樂是奇幻多於哀傷,不過這段短笛與小提琴合奏時,明顯短笛的轉音常早於小提琴,未盡完善;第五樂章〈曼舞翩躚〉有很多重複音,是推進音樂的主要動力,這段最突出的不是短笛,而是大號和長號,這情況於終章〈安東尼奧的十六分音符〉同樣發生,這段短笛如像吹奏「無窮動」,高速之餘還要換氣快,難度十分高,但長號斷斷續續的樂音反而更搶耳,令筆者不禁想短笛作為獨奏樂器的先天不足,這無關龐樂思的創作,而是短笛本身的音色是否足以長時間吸引到聽眾,另一個問題是聲量,樂團齊奏時容易蓋過短笛,特別是短笛在低音區域吹奏時。當為短笛創作大型作品,這點必須多加留意。
《羅馬之泉》與《羅馬之松》是意大利作曲家雷史碧基的代表作,以豐富多變和澎湃音色聞名,是管弦樂愛好者必聽曲目。在廖國敏的指揮下,港樂的表現精彩絕倫,《羅馬之泉》以輕柔開始,在適中的速度與聲部平衡下,確實營造出破曉時分的明亮感。緊接的〈早晨的特里頓噴泉〉廖國敏極力控制著聲量,不停做出「不要太大聲」的手勢,一直留待長號、大號和定音鼓這「3T」一起「發力」才推高氣勢,有如排山倒海般。後段安排敲繫手白亞斯在二樓敲打管鐘,力度非常一致,亦像從遠方飄來的教堂鐘聲,其泛音充斥整個音樂廳,有種療癒感。
下半場的《羅馬之松》,廖國敏幾乎是一踏上指揮台便旋即開始,像是要借觀眾的掌聲來維持一種亢奮的氣氛。的確一開首是精神爽利,主題卻不太突出,但無損奪目的音色變化。小號在次樂章於後台吹奏,竟是如斯溫柔,及後樂團有序地推高氣氛,確實是激動人心。第三樂章的亮點一定是單簧管手史家翰,樂音輕柔,特別是樂句有大跳動時會用漸強的方式由細至大吹奏,叫人聽得舒服愜意,廖國敏很用心處理樂句,十分細膩。英國號手關尚峰在終章的表現比媲史家翰,當然此樂章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澎湃聲響,港樂奏出排山倒海的氣勢,而且一山還有一山高,絕對值得贏到觀眾的掌聲。
雖說這是樂季最後一場音樂會,但長號小組不久後在大館仍有演出,部分樂師在月中還會跟譚盾表演。下筆之時港樂已經公佈新樂季(頭半)節目,雖然明顯仍受疫情影響而缺乏大牌明星,但至少能夠與眾同樂,今時今日已經於願足矣。
觀賞場次:2022年7月2日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8:15pm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