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年輕人唱出戰爭歌聲


香港新青年合唱團不經不覺已踏入25週年,他們於今年展開「銀禧系列」,頭炮是《合唱全景——本地聲音IV》,延續該系列的初心,演唱一系列本地作曲家的作品。


2016年首次舉辦的《合唱全景——本地聲音》,演唱的全是本地資深作曲家的音樂,包括林樂培、陳偉光、羅炳良和陳永華,去到2021年的第三次,便以年輕一輩的作曲家為主幹,而今次是資深與年輕作曲家並重,可見新青年合唱團有意識利用自己的平台去推廣年輕作曲家,也符合當下的「本土熱潮」。


不同的是,今次音樂會十分「不吉祥」,在年初六演唱全跟戰爭、死亡有關的歌,例如陳慶恩《弔文》、陳能濟、《兵車行》、劉力致《葬我》、劉詠浲《唔好死》等。


音樂會找來另一個合唱團「香港和聲」合作,讓男女聲部人數相若,並由該團的指揮蔣頌恩與自家的鄭智山梅花間竹地指揮演出。然而,可能因為是混合的合唱團,聲音的融和——不論是聲部之間還是聲部內都有進步的空間,特別在一開始,他們非常大膽地演唱黃子峻無伴奏的《迴光》,令以上所說的「沙石」更為明顯。


接著是翁蒨懃世界首演的《虛實之間》。雙簧管與低音雙簧管在此曲佔重要地位,開首便用強力而尖銳的聲音開始,合唱團的語氣充滿怒火,甚至一起踏腳,表達出作曲家所謂「斥訴著對生死的不解,質問著生存的意義。」及後樂曲氣氛大變,語氣轉為疑惑,低音雙簧管的音色很適合這段音樂,最後樂曲回到開始的風格,以對比表現「虛與實」。


合唱團演唱了陳慶恩的《蘇問》和《弔文》,其中前者是全晚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作品,顯示出陳慶恩的豐富想象力和作曲技巧,合唱團除了唱歌,還會朗讀、彈舌、用氣聲唱,鋼琴亦用上按著琴弦、掃琴弦等延伸技巧(extended technique)。在最後一章〈忘卻營營〉更安排一男一女在舞台兩邊後台朗誦,反映陳慶恩連表演空間也考慮到,令演出變成四個層次:合唱團、鋼琴、左右兩邊的朗讀,十分立體。


上半場以劉力致世界首演的《葬我》結束,由女高音莫子慧負責獨唱,她的唱段充滿拉腔,就像拉赫曼尼諾夫的《練聲曲》,而她的震音幅度大,加強表演的戲劇張力。作品以男聲開始,伴隨悽美的音樂,及後女聲加入,唱到「芬芳的夢」時音樂轉為光明。全作在「泰山之巔」達到高潮,明顯看到作曲家是配合詩作的文字而創作,最後作品以輕聲耳語結束,回應詩中「無人知道的地方」。


《唔好死》是劉詠浲採用招子庸的粵謳而作的無伴奏作品,風格輕鬆幽默。音樂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強調「死」字,第二部分則強調「情」字。可惜的是合唱團音準不佳,未能充份展現作品的美。


筆者對陳能濟《兵車行》有特別的經歷,當年中學時期的校際音樂節合唱決賽,筆者正是敗給唱這首歌的拔萃男書院(鄭基恩指揮),對他們的演出難以忘懷。這次聽蔣頌恩指揮新青年合唱團和香港和聲的演出,整體的力量不足,包括鋼琴。負責旁白的蔣慧民的聲音低沉厚實,適合朗誦,只是部分字尾是收入,而非吐出來,與伴唱的配合也有可改善的地方。不過最大的失誤是合唱的結尾,當蔣頌恩還在維持聲音時,有女高音以為要轉柔,察覺不對後立刻提高音量,反而變得突兀。


音樂會最後一曲是林樂培《塵埃不見咸陽橋》,這是首次《合唱全景——本地聲音》唱過的曲目,那時更親自請教作曲家,當晚再次選唱這曲,是要向年初離世的大師致敬。將這首安排在《兵車行》後也是別有用心,因為歌詞是取自《兵車行》,加上林樂培的詮釋而成。此曲是由四手聯彈伴奏,在琴蓋拉到最高的情況下,力量明顯較上首強勁,甚至有點蓋過合唱團,特別是身處鋼琴後的男高音。合唱團對歌曲要求的聲音效果做得不錯,只是有點不太整齊。女高音同樣在最後出現失誤——最後的長音是要用「偷氣」(stagger breathing)的方法維持,觀眾理應不能察覺換氣,但當晚明顯聽到吸氣聲。至於男中音獨唱郭俊立的中音區聲質很好,但高音會變得緊和白,而他顯然知道自己的問題,每次唱高音時身體變得僵硬,弄巧反拙,期待他能早日克服這個問題。


觀賞場次:2023年1月27日 8:15pm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