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兩套遊走虛實的劇場作品

  • edisonhung2
  • 4月1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三月中連續欣賞了兩套劇場作品,雖然風格迥異,但所表達的意念卻出其地相似,說的是香港藝術節的《TIME》和Dimension Plus的《維度漫步》。


《TIME》是今屆藝術節的重點節目之一,因為它是傳奇音樂家坂本龍一最後的劇場作品。顧名思義,這是一個跟時間有關的作品,坂本龍一認為時間並非直線進行,為此找了三個跟夢相關的東方文學:夏目漱石的〈夢十夜〉、〈邯鄲〉和莊子的〈莊周夢蝶〉,藉由虛幻的夢表達他對時間的看法。


作品由劇場導演高谷史郎執導,打造出一個虛實難分的劇場世界,並刻意打斷故事的進行:〈夢十夜〉演到中途,便轉到〈邯鄲〉,反之亦然,表現出「非線性時間」的概念。另一個重要的劇場手法是間離效果,經常把觀眾從作品中抽離出來,最明顯是轉換場景時,工作人員大剌剌出來搬運一張床,刻意打亂作品營造的氣氛,將觀眾從虛幻的劇場世界拉回現實世界。


全劇充滿意象物,最重要的是舞台中央的水池,一開始笙演奏家宮田真弓一邊吹奏一邊渡過水池,帶領觀眾進入夢的世界,它同時象徵與人共存的大自然,切合坂本龍一對自然的關懷。舞者田中泯的動作更多是在做手和做身段,創造出富詩意的留白,讓觀眾自行想像。


至於《維度漫步》是東九文化中心「東九開箱」系列節目之一,作為這個主打藝術科技(Art-tech)的新場地的試場節目。《維度漫步》跟《TIME》一樣是一個集音樂、錄像和劇場的多媒體演出,如果《TIME》的主要劇場手法是間離效果,《維度漫步》用的是「錯覺」,通過科技,用不同方法令觀眾看到或聽到的,其實都不是真實的,例如一開始四位樂師在樂池演奏,兩位編作演員在另一個空間不斷移動雙手和手指,甚至扮作彈琴,此時電腦會根據他們的動作實時生成音樂,給兩位鋼琴家演奏,製造出「沒有在彈琴的人在彈琴」的錯覺。


不是所有錯覺都是用科技製造出來,兩位演員不時在機械式地重複相同的動作,如上落樓梯,重複期間還會忽然慢起來,就像用慢速看影片一樣,整體的效果是去人性化,做出「是人但不像人」的錯覺。


演出用盡劇場的空間,連台底和天花的工作平台也用到。兩位演員會通過兩條透明螺旋膠管滑梯(本身有扭曲、非線性的意象)鑽到台底,觀眾只能從螢幕播放出兩人在下面的互動,但畫面不斷被扭曲,會變成波浪,甚至數據化:只剩下直線和數字,藉此把真人虛擬化。要做到這些效果,場地的合作值得一讚,他們與用戶的互信是節目成功的關鍵。


《TIME》富有詩意,處處留白,像一場儀式;《維度漫步》則用科技把不可能化為可能,兩者各異其趣,但同樣把觀眾帶入虛實難分的劇場世界。


Comments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 2023 by The Artifact.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 App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