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風雨中,有甚麼歌相伴?(古典音樂篇)

「一開心唱飲歌/不開心唱飲歌」。那麼在風雨搖曳的時代中,又有甚麼歌可唱?以下便介紹幾首跟風雨搖曳的時代有關的古典音樂。

莫扎特:〈Se vuol ballare〉

莫扎特的名作《費加洛婚禮》雖然是一齣喜劇,但其實原劇曾一度被禁止演出,原因是在第五幕中,身為下人的Figaro竟敢罵主人Count Almaviva,說他只因出身貴族,便能擁有財富、身份與地位,這番言論衝擊了當時的階級觀念,因此被路易十六下令禁演。

雖然莫扎特把那幕刪去,但劇中僕人與主人的角力依然存在。當Figaro知道Count Almaviva想運用特權奪去未婚妻Suzanna的初夜時,便唱出這首歌〈Se vuol ballare〉,表面上他說會陪主人跳舞,但其實他才是掌控節奏的一個,暗示會反客為主——一場不見血的風雨,即將上演。

佐丹奴:〈Un di all’azzurro spazio〉

意大利作曲家佐丹奴(Umberto Giordano)傳世之作不多,最有名的是歌劇《安德列.謝尼埃》(Andrea Chénier)。這套歌劇以歷史人物謝尼埃為題材。該位活於十八世紀的法國詩人經歷過法國大革命,熱愛祖國,也熱衷政治,可惜最後被政敵推上斷頭台。不過該政敵後來也被送上斷頭台,真的是「他朝君體也相同」。

〈Un di all’azzurro spazio〉是由主角在第一幕唱出。他在一個宴會上不情願地被請求即席創作,於是他借機抒發對祖國之愛,反映窮人狀況,並暗中批評教會和貴族,令在場人士非常憤怒。

貝多芬:〈Heil sei dem Tag〉

自由、抗爭、公義,一直都是貝多芬追求的,他唯一的歌劇《費德里奧》正是關於這些價值。故事講述Florestan含冤入獄,他的妻子Leonore女扮男裝,化名Fidelio進入監獄工作,希望能救出丈夫。幾經波折,Leonore終於救出Florestan,陷害他的人受到懲罰,一眾犯人高唱這首〈Heil sei dem Tag〉,歌頌公義得以伸張。

威爾第:〈Inno delle Nazioni〉

威爾第的清唱劇〈Inno delle Nazioni〉寫於1862年,是受倫敦舉行世界博覽會委託而創作的作品。本來威爾第不太願意接受委約,但由於世界博覽會也邀請其它作曲家創作,競爭心態加上能夠在國際場合表演意大利作品,特別是當時意大利正在爭取統一,令他決定接受委約,讓這首作品成為國際文宣。

作品由Boito填詞,也是日後威爾第最後兩套歌劇的劇作家。歌詞中宣揚了戰爭的可怕,也表達對意大利統一的期盼。最有趣的是威爾第在音樂中加入了代表英國的〈God save the queen〉、代表法國的〈La Marseillaise〉和代表意大利的〈Il Canto degli Italiani〉(當時後兩曲還未成為國歌)。在1944年,Toscanini指揮演出這曲時又加上代表蘇聯的〈Internationale〉和代表美國的〈The Star-Spangled Banner〉,來代表同盟國。由於當時意大利是站在另一陣營,反法西斯的Toscanini把歌詞由原來的「O Italia, o patria mia」(啊義大利!我的祖國)改成「O Italia, o patria mia tradita」(啊義大利!我遭到背叛的祖國),來表達不滿。

西貝流士:〈Finlandia hymn〉

毫無疑問,西貝流士是芬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皆因他的音樂與芬蘭民族主義息息相關。西貝流士的代表作是〈芬蘭頌〉,創作於1899年。當時芬蘭受俄羅斯帝國統治,並受到壓迫,因而使芬蘭人的民族主義日益高漲。在1899年,當地新聞業假借舉辦節慶活動,對俄國壓迫作反抗。其中的活動之一,就是委托西貝流士,根據芬蘭六個重要的歷史情景創作。西貝流士創作了連序幕在內共七段音樂,後來改編整理成〈芬蘭頌〉,於1900年首演。

為避開俄國的審查,初時西貝流士不能使用「芬蘭頌」。然而,作品還是能觸動了芬蘭人,特別是最後一段音樂。因此西貝流士把它抽出來,成為獨立的音樂,後來更配上歌詞,成為〈Finlandia hymn〉。

當然,能在風雨中相伴的歌不只這幾首。我將在音樂沙龍《Songs in Storm》中,介紹更多相關的歌曲。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