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的《卡門》
- edisonhung2
- 4月2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香港沒有歌劇院,欣賞歌劇的機會不多,每年香港藝術節是一個重要機會,讓香港樂迷不用去外國都能欣賞到諸如《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小狐狸》、《唐懷瑟》等劇目,不過今年藝術節唯一的完整歌劇製作,竟然是熱門中的熱門劇目《卡門》?
能令藝術節看得上眼的,當然不是一般製作,今年是《卡門》首演及比才逝世150周年,所以藝術節找來一個復古演出,由威尼斯布魯贊恩文化中心根據巴黎首演的資料而創作的版本,在2023年才於魯昂諾曼第歌劇院首演(其實早在今年初,歐盟支持的免費歌劇串流平台Opera Vision一度上載足本版本,可是很快便下架了,但至今仍可看到相關介紹影片)。
在未開場前,台前安置的一排二十枚地燈已經很有「復古味」,但有趣的是燈光其實是最不能復刻的部分,因為當時是用煤氣燈,現在只能模仿那種光線的顏色。製作最搶眼的部分是佈景,四場佈景都是根據留下來的小冊子人手全彩色繪制,的確是巧奪天工的工藝品,鉅細靡遺,特別是最後一幕鬥牛場場外,牆上海報的字樣清晰可見。第一幕的布景明顯是用上「一點透視法」,即所有線條都聚焦於同一「消失點」,營造空間感,另外雖然從觀眾席看不清楚,但估計地板是微微向上傾斜的,符合相同的美學。(這也是為甚麼台的後方叫upstage,而台的前方叫downstage)
復刻版另一個特別之處,是採用沒有對白的版本,用宣敍調取代。對整體劇情無傷大雅,只是有多了些旁枝末節,例如第一幕Micaëla離開後,宣敍調講述一對老夫少妻,女方背夫偷漢的故事。導演羅曼爾.吉爾伯特安排一名默劇演員飾演老夫,用一些誇張惹笑的動作,營造喜劇效果。
提到導演,其實在150年前,仍未有這個崗位,舞台調度主要是由作曲家、劇作家和劇院總監共同創作。根據影片介紹,在留下來的小冊子中寫清楚各個角色的出入場位置、走位,這些都原汁原味保留下來,但走位間的動作就是吉爾伯特的創作,例如第二幕Don José演唱出名的〈花之歌〉前,吉爾伯特安排他和Carmen爭執,最後更忍不住掌摑她,這個是個好的細節,暗示Don José有暴力傾向,預告他最終會殺死對方。不過有些調度在今日來看比較奇怪,例如Carmen唱畢最著名的〈Habanera〉時,最終的站位是(觀眾方向的)最右邊,而不是在台中,構圖不太美;第三幕Don José與Escamillo的打鬥,這個版本以Don José勝利告終,有別於現今的製作通常是Escamillo勝利。個人偏好後者,一來身為鬥牛士的Escamillo理應很習慣戰鬥,加上打贏可加強他的男性魄力,與被拋棄的Don José形成對比。
演唱方面,飾演Carmen的艾洛伊絲.馬斯聲線非常渾厚,另一首名曲〈Seguidilla〉完全表現出她扎實低音的優點。第二幕一邊唱歌,一邊演奏響板,同時扭動身體來引誘Don José,她的動作自然,展示很好的身體柔軟度。飾演Escamillo的艾德溫.高士利-美世一開口已知非等閒之輩,真的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他的聲音非常雄壯,演唱〈鬥牛士之歌〉時的確是威風八面。可惜「成也雄壯,敗也雄壯」,他明顯太依靠雄壯的歌聲,反而令技巧單一,一些應該柔情的唱段顯得有點硬朗。飾演Don José的朱利安.貝爾是三人中較弱的一位,聲量不及二人,因此對唱時聲音上的氣勢被完全壓過。至於〈花之歌〉,高潮位氣勢推不上去,最後一段轉用哭腔加強感染力。
指揮維克多.雅各棒下的香港管弦樂團維持水準演出,但圓號的一記「大炒」難辭其咎。維克多看來是屬較強勢的指揮,一些詠嘆調的速度改變都是他主導,歌手要盯著他唱,而非指揮配合歌手的速度。
凡爾賽宮皇家歌劇院合唱團2022年才首演,規模屬室內合唱團,四十人不到,各聲部只有六至七人。第一幕女工打鬧一幕是最佳表現的一幕,兩個女聲部的咬字非常清晰。可是整體來說聲部的聲音融和不太好,演唱亦不太整齊,而且聲量明顯不太夠,第四幕合唱歌〈Les Voici〉最後合唱團竟被香港兒童合唱團蓋過。說起香港兒童合唱團,他們不但唱得好,演出也很有活力,為演出生色不少。
演出曾發生小插曲,第四幕開始時奏完前奏曲,但大幕一直沒有升起,全個劇院「dead air」一段小時間後,樂團才再奏樂開始演出。個人估計不是場景轉換超時,而是有表演者失場,導致演出延遲。
小記:今年藝術節開始以電子場刊取代實體——除非節目得到贊助,《卡門》是得到中國工商銀行贊助,所以會有實體場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