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港音樂交流
(刊登於20191111信報藝文評論)
由香港作曲家聯會主辦的《法國香港交流音樂會》,分別呈獻了來自香港和法國共六首室內樂作品。是次音樂會的源起是法國指揮Raoul Lay發現了中國和日本的笙,希望找作曲家為笙及西洋樂器創作新音樂,輒轉之下他找了香港的李家泰和陳仰平,委約他們創作,並於去年在馬賽首演。及後香港作曲家聯會主席梅廣釗邀請Raoul Lay來港交流,因而有了這場音樂會。
六首作品順序分別是《Phigures II》(Yann Robin)、《銀燭秋光冷畫屏》(李家泰)、《月光寒》(陳啟揚)、《揚州十日》(陸尉俊)、《花意》(陳仰平)和《Pop-art》(Régis Campo)。曲目安排的心思明顯:首尾以法國作品互相呼應,第二和尾二的作品則是在法國首演的作品,中間是兩首本地作,形成對稱的節目結構。放眼四首本地創作,單從名稱已看出有強烈的中國文化根源,除了以詩入題,而且都屬借景抒情,或是從中國歷史事件出發,從這些選曲可見兩位擔任音樂會監製的作曲家的心思。
較可惜的是兩首法國作品只有作曲家介紹而沒有作品介紹,讓聽眾欠缺想像的方向,特別是《Phigures II》,名字像是從figure演變過來,但實際上指涉的是甚麼便不太清楚。這作品充滿高音,單簧管以滑音衝上高音區域蠻有張力,聽下來彷彿在高呼救命,而小提琴和大提琴像在對話,但內容卻是胡言亂語。及後他們也在高音區域拉奏,像在呼應單簧管的「救命」。音樂最後一段是帶有炫技味的鋼琴樂段,並在漸柔中結束。
另一首法國作品相對較易理解。該作長達十一分半鐘,最特別的地方是多種特別的演奏手法,例如長笛和單簧管只在吹氣,而非吹音,或是輕打管身,製造特別的聲效,鋼琴手同樣要敲打琴身,或是大力踏板發出聲音,而弦樂手則是緊按著琴弦來撥弦,製造一種「鈍」的聲音,這些聲效令音樂變得頗具玩味。另一個音樂特徵是齊奏,樂隊經常反覆齊奏相同的節奏,而該節奏頗有流行音樂風格,也許就是作曲家名命的原因。不過可能因場地聲效問題,音樂在後段的高潮像是不夠澎湃,不過在亂中忽然結束的效果不錯。
雖說有作品介紹有助觀眾理解作品,但有時會有反效果。例如陳啟揚解釋作品「以兩個相對的音樂主題互動發展而成」,筆者便以為所謂的「主題」會是旋律性,或是以兩種樂器(弦樂器與木管樂器)分別奏出,但在演後藝人談中,陳啟揚「揭曉」那兩種「主題」其實是兩種音階,筆者才想起長笛開始吹奏時已有強烈的日本風格,而另一種「主題」就是常聽到的五聲音階,所以筆者從一開始便捉錯用神。
但話說回頭,陳啟揚所採用的部分創作技巧,跟Yann Robin有點相似,譬如在高音區域演奏,和按著鋼琴琴弦來彈奏。所以說兩地的文化背景大不相同,但仍可在音樂創作中找到相類近的地方,這也是交流音樂會的意義所在。
場次:2019年9月27日 8pm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