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慢勝於快


(刊登於信報20190220藝文評論)

剛踏入新一年,對於本地聲樂愛好者來說,可謂是「忙碌」的一個月,因為有很多具吸引力的聲樂音樂會上演:想看聲樂明星,有Joyce DiDonato和Ian Bostridge;想聽合唱作品,也有Die Konzertisten的《B小調彌撒曲》和聲蜚合唱節的《分岔路上.大力神》等節目,十分豐富。

筆者在這個「聲樂月」首個欣賞的節目,就是《B小調彌撒曲》。Die Konzertisten在2011年已曾在Helmuth Rilling的指揮下,於香港大會堂演出這首巨作。時隔八年,樂曲依舊,但形式改變了,這次伴奏的不是香港城市室樂團,而是英國的大天使樂團和本地的Cammer Musicus所組成的聯合古樂團,這是因為Die Konzertisten近年大力推廣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H.I.P)。除了明確的藝術取向,今次也請來多位外國獨唱家,而非清一色的本地薑。此外,看到台上琳琅滿目的錄音及錄影器材,可知所花的金錢比上次多不少。

這次的指揮是大天使樂團的創辦人Johnathan Cohen,他的指揮動作簡約易懂,身體動作不浮誇,合唱團能緊隨他的指示,只見他簡單地提起左手,合唱團的聲量明顯而有序地湧出來。他對各聲部進入時的咬字要求並不是非常「硬」,因此聲部進入的層次較弱,而且樂句收尾急促,最明顯是〈尼吉亞信經〉中最後的「Amen」,完全不讓「n」字留長。他最獨特的處理是將〈尼吉亞信經〉中尾二的合唱,改由五位獨唱站在合唱團前面唱,他選擇這種處理也許是要跟之後一段由合唱團所唱的段落形成反差,增強樂曲的戲劇性。

至於幾位獨唱者都有上佳的演出,特別是假聲男高音Tim Mead,他身型高大,聲音控制很好,演唱時充滿自信,唱第一首歌時甚至帶點「霸氣」。但當他演唱自己最後一曲時,演繹變得非常動人,透過漸強營造音樂的推動力,他的柔聲演唱絕對是一記「殺著」,令人聽得心碎。

獨唱者演唱時,通常是站在樂團中,古鍵琴的兩旁,有時卻會站往台前。當他們站在樂團中,聲量有點被蓋過,特別是女高音Lydia Teuscher在演唱初期仍在熱身階段,加上演唱音域低,因此初聽時覺得她不怎麼樣。但當她站出來唱時,立刻發現她的技巧很好,聲音飽滿,跟之前的表現完全是兩碼子的事。到後來她站在合唱團前面唱時,更聽得出她在控制自己的高音,不讓它過度突出。

這個聯合樂團的表演也很好,雙方能互相配合,聽不出是一隊混合的樂團。而且本地樂手也有表現的機會,例如後段的一首詠嘆調,長笛伴奏佔重要的部分,演奏者曾逸豪的吹奏穩健而悅耳。

至於合唱團,女高音聲部的表現偶有失誤,男高音聲部則因人數問題,聲量有時被比下去,此乃本地合唱團常遇到的問題,而樂曲在後面需分成兩個合唱團,那時其中一個男高音聲部的聲音未能融和於整體的聲音中。Die Konzertisten演唱快速樂段非常清楚,是日子有功的成果,不過會有衝快的傾向。反而最後一曲穩定的推進,音樂的感染力逐漸推高,其效果比快速的音樂更強。

場次:2019年1月11日 8pm 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