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平衡」的音樂


(刊登於《HiFi音響》387期)

剛在新碟發佈會當天踏入廿一歲的牛牛(張勝量),很多人都是從「鋼琴神童」、「天才」這些標籤對他有初步的認識。然而他也是十多歲才知道自己被貼上這些標籤,這是因為父母出於對他的保護而沒有給他看有關自己的報導。當他得知外界對他的讚美後,少不免有點驕傲的感覺,幸好一眾長輩的多番警示,讓他明白自己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那些稱呼是一種鼓勵,但不是努力的結果。」

牛牛回想兒時彈鋼琴時,自己在追求一種爽快感,例如要在一分鐘內把一首樂曲彈完,並以成為鋼琴大師為目標。但隨著年紀漸大,他的想法和心態開始改變,特別是在十歲出了第一張專輯後,讓他感到音樂家的專業性,因而產生出一份要面對大眾的責任感,連帶自己的藝術追求也轉為放在「超越演奏本身」上:「一位真正的音樂家,除了彈鋼琴外,還需要很多的修養,藉以表達音樂的多層面性。」他表示音樂中當然需有紀律,也需要自由,但過於自由或嚴格都不利音樂的表達,要在兩者間找到平衡。

除了自身的修煉,牛牛也不忘觀眾:「如果只顧自己爽,就不要彈給別人聽,作為公開表演者,觀眾要放在首要的位置。」然而,他強調不能放棄自己的性格,因為通常觀眾會偏好具有某些性格的表演者,但表演者不能為投觀眾所好而失去自我,當中又是另一層的平衡。

談到這張簽約環球唱片後的第一張專輯,牛牛所選的全是浪漫時期的樂曲。對於浪漫時期的音樂,他覺得那是古典音樂中受眾面最廣的:「在那時期中有很多作品如蕭邦的夜曲,現在有時會被當成流行音樂來彈,不是說那些音樂比較『cheap』,反而是能夠用古典音樂的內涵,傳播出通俗易懂的態度。」這種說法好像有一些行銷的概念,但牛牛直言自己的任務之一,就是推廣古典音樂。

他解釋自己選曲的出發點是「easy listening but hard to play」,透過六首樂曲,用自己還相對年輕的態度,去表達自己過去十多年演奏生涯的旅程和對音樂的態度與熱情。一開始的隨想迴旋曲,是他年幼時學習的曲目,像是旅程的開端,中間b小調奏鳴曲跟三首即興曲,好像主菜和小食般,主菜非常複雜,而小菜則很輕盈,兩者相互配合。最後一曲牛牛選了《維也納之夜》,以回應開首輕鬆的隨想迴旋曲,同時給聽眾帶來一些遐想,而這種遐想也代表牛牛對未來的憧憬。

雖然古典音樂在現代好像逐漸被其他音樂類型所取代,但牛牛認為現代人更需要古典音樂,因為現代的生活步伐過於急促,反而需要通過欣賞古典音樂,把生活慢慢沉澱下來。他又認為古典音樂跟流行音樂並非對立,而是分享同一個「市場」,因此他期待將來能參與更多跨界的合作,但如何在各種音樂類型中找到平衡,將會是牛牛往後的音樂旅程中繼續思考的命題。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