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貫通古今中外的音樂

常言道「音樂是世界語言」,即是說不論是操甚麼語言、擁有甚麼文化背景的人,總能夠藉著音樂互相溝通交流。從欣賞古典音樂的角度來說,我們不一定需要懂得德語,才能感受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偉大;我們不一定需要生活在法國,才能體驗德布西《牧神之午後前奏曲》當中的斑斕色彩。

從作曲家的角度來說,這種「世界語言」還有多一層意義:靈感的來源。古往今來有無數作曲家,受到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的啟發,創作出新的音樂。而且創作同樣能夠打破地域、時空、文化的限制,將古與今(就音樂創作時間來說)連結起來,譬如法國作曲家古諾將過百年前譜成的巴赫前奏曲加上新的旋律,便成了全新的音樂《聖母頌》;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也曾根據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的音樂,創作出全新的樂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香港管弦樂團在四月二十七和二十八日的音樂會《大地之歌》,正正是向觀眾展現音樂作為文化與時空的橋樑的意義。港樂除了會演奏馬勒的《大地之歌》外,也會演奏中國作曲家葉小綱的《大地之歌》。其實數年前港樂也曾有類似的節目《四季 | 四季》,分別演奏了韋華第的《四季》與皮亞佐拉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只是後者本身跟前者無大關係,反而今次葉小綱的《大地之歌》,就是開宗明義的受到馬勒作品的影響。

在談葉小綱的作品前,先說馬勒的《大地之歌》,事實上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同樣是貫通了古今中外的文化。

從中國詩得到救贖的德國人

《大地之歌》創作於1908至1909年,在開始創作此曲的前一年,馬勒正經歷人生的低谷。當時,他作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藝術總監,不斷受到歌劇院內部與外界猛力的抨擊,背後的原因是維也納的反猶氣氛濃厚,最終令馬勒不得不離開工作了十年國家歌劇院,遠赴美國,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指揮。正當他處理好離職的事宜,在夏天帶同妻女往麥爾尼格(Maiernigg)度假,可是大女兒卻因猩紅熱和白喉去世,只活不過五年。正當馬勒陷於喪女之痛時,殘酷的命運沒有放過他,他被確診患有嚴重心臟病,必須改變生活習慣以保著性命。

面對連番打擊,馬勒甚至無法回到曾創作出第四至八交響曲的麥爾尼格度假小屋,改往托布拉赫(Toblach)的一間房子度過夏天。而令他得到解脫的,是一本名叫《中國笛》的詩集。那是由德國詩人漢斯.貝特格(Hans Bethge)根據一些法譯的中國詩集,加以意譯而成的詩集。馬勒深受那些遙遠而陌生的東方詩情意景所觸動,從詩集中選取七首詩,重新編寫並譜曲,成為共有六個樂章的《大地之歌》。

由於原詩經過多重翻譯,再加上馬勒的創作,因此令學者難以準確找出相應的原詩,特別是第三樂章。目前一般相信對應的詩作如下:

第一樂章〈塵世愁苦之飲酒歌〉——李白〈悲歌行〉

第二樂章〈秋日孤影〉——錢起〈效古秋夜長〉

第三樂章〈少年行〉——李白〈宴陶家亭子〉

第四樂章〈麗人行〉——李白〈採蓮曲〉

第五樂章〈春日醉漢〉——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第六樂章〈送別〉——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維〈送別〉

由此看來,馬勒的《大地之歌》,無疑是結合了中國、法國與德國三種文化而成的經典鉅作。

從德國音樂得到靈感的中國人

在馬勒受到中國古詩的啟發而創作出《大地之歌》的近百年後,有一位中國作曲家受到那首《大地之歌》啟發,創作出另一套《大地之歌》,那位中國作曲家就是葉小綱。

葉小綱於上海出身和成長,父親是音樂家葉純之,曾被共產黨指派來港當秘密任務,也曾為多部香港電影創作配樂。葉小綱則在文革期間被下放至農場勞動,及後當了六年工廠鉗工。文革過後,葉小綱在1978年報考中央音樂學院,原本打算投考鋼琴系,怎料當年鋼琴系不招生,只好憑一首即興鋼琴曲報考作曲系,最終竟獲得取錄。錯有錯著,這令葉小綱發展出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才能,他的成績出眾,跟同期的同學譚盾、瞿曉鬆和郭文景同被譽為78級的「四大才子」。1987年他拿著獎學金,遠赴美國進修,雖然面對語言的困難,但他憑著努力把障礙克服過來,並逐漸獲得各地的委約,在國際間打響名堂。除了嚴肅音樂創作外,葉小綱亦跟隨父親的腳步,涉獵電影及電視劇配樂,作品包括1997年由許鞍華執導的《半生緣》,該電影的音樂更被提名第17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2005年,葉小綱根據馬勒的《大地之歌》,以相同的詩及形式,進行一次「再創作」,可說是對這部作品作一個回應。不同的是葉小綱將馬勒在第二與第三樂章所用的詩對調,最終樂章也不如馬勒的長,更重要的分別是兩套作品的意境。根據葉小綱的解說,他認為馬勒的《大地之歌》表達了人生無常,有種厭世的思想在其中,而他的《大地之歌》是比較入世的,表達了對生命的熱愛,充滿積極的態度。

此外,葉小綱的《大地之歌》採用原詩,並用國語演唱,也許比馬勒的版本更貼近古詩的原意。不過欣賞音樂並非要比高低對錯,而是體會不同的文化互相影響,從中孕育出新的東西,將古人與現世的人連結起來。就好像這場音樂會,既有從東方文化而來的西方作品,也有從西方文化而來的東方作品,實在是相映成趣。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