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優秀而精明的作曲家韓德爾

(刊登於香港藝術節Young Friends節目《韓德爾導賞音樂》)

巴洛克作曲家韓德爾於1685年出生在德國萊比錫附近的哈勒(Halle),他僅比巴赫早了不足一個月出世。跟舒曼、柴可夫斯基的家長一樣,韓德爾的外科醫生兼理髮師父親希望韓德爾修讀法律。然而,韓德爾對音樂的熱誠和天分,令父親最終允許他接受正式的音樂訓練,學習彈奏鍵盤樂器和各種弦樂器,同時學習作曲技法,自始韓德爾踏上音樂家的道路。

1703年,韓德爾前往漢堡,並在當地的歌劇院中擔任樂團的弦樂手。這項工作不但為韓德爾帶來收入,更為他打開了歌劇創作的大門。他的首部歌劇在1705年首演,而且相當成功,甚至因此獲邀前往意大利。對於一位有意成為歌劇作曲家的年輕人來說,有甚麼比能夠在歌劇發源地意大利學習更為吸引?

韓德爾當然不會放過這次機會,他應邀前往意大利。在意大利的三年間,他到了羅馬、佛羅倫斯等地,吸收當地的音樂精髓,將意大利歌曲的優美旋律,與德國的對位作曲技法結合,寫出多首作品,《阿格麗皮娜》(Agrippina)便是其中一套。此外,韓德爾還認識了當地的作曲家如柯瑞利(Corelli)和史格拉第父子(A. Scarlatti及D. Scarlatti)等,從他們身上獲益不少。此行為韓德爾日後的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他當初應邀無疑是一個精明之舉。

儘管曾在德國和意大利發表過作品,但真正令韓德爾名成利就的,是英國的倫敦。1711年,他的意大利歌劇《里納爾多》(Rinaldo)在倫敦上演,對於歌劇發展較慢的英國來說,這種新鮮的樂種十分吸引,演出大受歡迎,當中一曲〈讓我哭泣〉(Lascia ch’io pianga)至今仍經常被演唱。眼見自己的作品在倫敦廣受歡迎,精明的韓德爾再次作出重要的決定:定居倫敦發展,他甚至為此不惜跟自己的選帝侯僱主不辭而別。

韓德爾在英國的歌劇事業發展順利,上演了多部作品,甚至出任歌劇公司「皇家音樂學會」(Royal Academy of Music)的樂團長(master of the orchestra)。雖然眼看順利,但其實暗湧處處:畢竟歌劇成本極高,單是聘請一流歌手已花費不菲,加上同業的競爭,為韓德爾和其公司帶來財政壓力,更重要的是英國觀眾的口味轉變,他們開始對意大利歌劇生厭,這一切都令韓德爾的歌劇事業亮起紅燈。

1737年,英王佐治二世的妻子加露蓮皇后逝世,為了悼念她,倫敦的所有劇院都停演六個星期,這讓韓德爾的歌劇事業百上加斤。不過,向來精打細算的韓德爾在「危」中看出「機」,他毅然把創作重心由歌劇轉為神劇,一來神劇可以在宗教節期期間演奏,帶來收入,二來演出神劇不需舞台佈景和服裝,能節省成本,韓德爾還改用英語創作,省下聘請外語歌手的費用。

這次轉變又是一次明智之舉,他後來的多套神劇作品獲得廣泛成功,韓德爾再次成為倫敦的寵兒。1741年,韓德爾當時還在經歷生命的低潮,他收到友人寄來的聖經故事劇本,於是便根據劇本,創作出傳世傑作《彌賽亞》,他當時只花了二十多天,便完成了這套超過二小時、共分三個部分的鉅作。《彌賽亞》立刻受到英國聽眾的歡迎,據說倫敦首演時,出席的佐治二世聽到〈哈利路亞〉時,激動至站立起來,在場觀眾見狀後不敢坐下,紛紛站起來,因此成為今天站起來聽〈哈利路亞〉的傳統。

在德國出世,於意大利學習的韓德爾,最終在英國奠定自己的歷史地位,他的成功,除了來自音樂的天分,還有獨具慧眼的精明判斷,讓他找出正確的發展路線,甚至脫離事業的低潮,最終成為英國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