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洪思行評《巔峰之時》


(刊登於Art Plus issue 074)

本來踏入十一月,香港古典音樂界的矚目焦點將落在杜達美與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以及柏林愛樂樂團上,可惜前者因政治原因被逼取消行程。雖然令愛樂者大失所望,但在一江之隔的澳門,有一隊卡士不下於上述兩團的樂團造訪當地,足以彌補樂迷的損失,那隊樂團就是維也納愛樂樂團。

這次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澳門之旅,是澳門國際音樂節的重點節目,也是他們中國之旅的最後一站。跟其他巡演地方一樣,他們演出了兩場曲目完全不同的音樂會,並由年近四十的中生代指揮安德里斯‧尼爾森斯帶領。

筆者觀賞了他們的頭場演出,演奏曲目是貝多芬《F大調第八交響曲》和史特勞斯《英雄生涯》。雖然節目取名為《巔峰之時》,但著實看不到樂曲與節目名之間的關係,不過明白音樂節想為每個節目設計名稱的意願(其實歐美的音樂會多是沒有特別的名稱)。

樂團出場前,在第一、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首席背後的譜架上各掛了一支小提琴/中提琴,可能當作後備用(但當晚未曾派上用場,甚至沒樂師碰過它們)。樂師出場時一臉輕鬆,神情自若的,讓人覺得他們都是經驗豐富,這場音樂會不過是「小菜一碟」。叫人詫異的應該是尼爾森斯,因為他真人滿臉鬍鬚,身型發福,跟相片的造型相去頗遠,恐怕在街上碰到也認不出來。

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配合度很高,反應亦快,演奏時緊貼尼爾森斯的指示,當尼爾森斯的動作變得較硬的時候,樂團奏出的音樂立刻變硬,反之亦然。大提琴首席在拉奏第八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不時盯著指揮,甚至曾向後看其他第一小提琴手,反映他的自信和很熟悉樂曲。他不是唯一一位「四團望」的團員:在《英雄生涯》的第一樂章,中提琴手也曾轉身望向雙簧管手,為的就是要跟他一起完結樂句。這些隨性的舉動竟在世界頂級樂團出現,實在教人意外,但從效果來說是配合得很好,也可看出團員間的關係應該很融洽。

此外,尼爾森斯也不時與團員相視而笑,譬如《英雄生涯》的第三樂章,當尼爾森斯用右手給予第二小提琴數個指示,他們都能準確實行後,他與第二小提琴首席立即相視而笑,有種互相欣賞,「英雄惜英雄」的感覺。這種特別的演出狀態是從未於其他樂團中見過。

比較可惜的是綜合劇院的聲響設計不太理想。當晚筆者坐在較前的位置(此前未曾試過坐得那麼前),加上維也納愛樂樂團陣容龐大,小提琴部與觀眾距離較近,令聲音多是直接從舞台傳來,缺乏反射,同時使後方的木管與銅管部不太清晰。這問題在上半場比較嚴重,在一些從下向上爬升的樂句尤其明顯:初時的低音不甚清楚,直到小提琴奏出高音時才變得清晰。幸好下半場的《英雄生涯》音樂色彩和層次豐富,銅管樂澎湃,蓋過現場聲響的缺點。

從技巧層面來說,團員的水平高超,例如《英雄生涯》第四樂章,銅管部火力全開,叫人聽得刺激。他們又可為演奏效果而把音色吹得很尖,卻不失控制。末段的圓號明亮悅耳,讓人聯想到英雄走向夕陽,「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意境。團長的獨奏相當出色,時而優雅、時而跳脫,用音樂表達出英雄伴侶無常的情緒。但是樂團整體的演繹音色偏硬,特別是《英雄生涯》的結束,尼爾森斯的動作說明他希望音樂向上飄走消失,無奈木管,特別是短笛的音色太硬,因此營造不了那種氣氛。

場次:2017年10月29日 8pm 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