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馬拉松
(刊登於2017年9月13日信報藝文評論)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基金今年再度舉辦「維港音樂節」,於香港和維也納兩地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今年的其中一個重點節目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馬拉松》,分別由來自香港和奧地利共九位鋼琴家,以接力方式彈奏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歷時足足十二小時。
這次別開生面的音樂會相信是首次在香港舉行,讓公眾免費在網上登記,筆者亦全程參與其中。音樂會在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廳進行,共分六節,本來第一節後有半小時的午飯時間,但因各人的致詞而縮減至十分鐘,幸好之後一節較早完結,讓觀眾有足夠時間吃下午茶。不過往後每節之間只有約十分鐘的小休(有時候調音師會在這期間調教鋼琴),只能買些輕食來充飢。
主辦單位只開放下層座位,觀眾人數最少的一節理所當然是早上十時開始的第一節,這節與下午環節較晚上的多了小童觀看,下午和晚上的觀眾數量相若。整體來說觀眾以年輕及中年人士為主,部分更帶著樂譜邊聽邊看。
原先以為聽馬拉松式音樂會會很「難捱」,結果反而是除了早段的精神狀態不是最好,以及後段對音樂的敏感度有所下降和有些肚餓外,完結時的狀態尚算不錯,第二天還忍不住在家彈奏幾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鋼琴家各有千秋
參與的鋼琴家分別是Matthias Fletzberger、John Wilson、Lukas Sternath、李嘉齡、施敏倫、吳美樂、楊習禮、萬昆剛及李偉安。除了外地的鋼琴家各彈奏三首外,本地的所彈奏的數量和時段並不平衡,例如李偉安只在最後一節彈奏一首,李嘉齡卻在頭四節演奏七首,也是全日彈得最多的一位。筆者估計這是要遷就各人的時間和意願,並由李嘉齡「包底」。
這次音樂會特別之處是能一次過欣賞多名鋼琴家演奏單一作曲家的作品,從中能比較他們之間的風格和差異。譬如施敏倫第一次出場彈奏第四號時,她的風格明顯較她之前的李嘉齡硬朗,踏板的使用也較少和淺。李嘉齡跟吳美樂對早期奏鳴曲的跳音的處理各有不同,前者以手指發力,手跟琴鍵的距離不大,反之後者的手部跳得很高,但仍能清楚分出強與弱的力度。
本地男鋼琴家的演繹整體比女鋼琴家的平穩,至於外國的男鋼琴家各有特色,身形魁梧的Matthias Fletzberger,輕鬆落手已奏出強勁的聲量;2001年出世的Lukas Sternath,偏好突發的激烈強奏,而身型瘦削的他需依靠全身的力量來達至相當的聲量,跟Matthias Fletzberger的方法大相逕庭;John Wilson是一位音樂學者,不難發現他的演繹具邏輯條理及樂理基礎,可惜他彈奏全日最後一首樂曲時出現嚴重失誤,實在美中不足。
從多位鋼琴家的演奏交流中,可看出音樂的世界真是很大,總是「人外有人」,因此音樂家一定要持有力求上進的態度,不能自滿於現在的水平,甘當一隻井底之蛙。
場次:2017年8月19日,10am,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