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嘗另類風格
(Photo credit: Patrik Borecký)
(刊登於2017年3月15日 信報 藝文評論)
今屆香港藝術節的古典音樂節目不得不說是大膽,因為來港的演奏單位多數不算是家傳戶曉的名字,所奏的曲目也偏門得很(有樂友打趣說有些樂曲可能是香港首演及末演)。以歌劇為例,除了新作的《紅樓夢》,今年上演由捷克布爾諾國家歌劇院製作的《馬克普洛斯檔案》,恐怕沒多少香港人曾欣賞過。它是楊納傑克晚期的作品,楊納傑克在香港談不上是非常受歡迎的作曲家,相信很多人都是從村上春樹的《1Q84》中才認識到這位捷克人,而《馬克普洛斯檔案》無疑是「偏門中的偏門」之選。
話雖如此,這套歌劇能給一眾樂迷一嘗另類的音樂風格。它的故事從一宗糾纏近百年的爭產案展開。正當其中一方在商討案情時,跟官司毫不相干的歌劇名伶馬蒂忽然現身,透露很多不為人知的資料,而她一心希望取得一封信。最後眾人發現她的簽名竟跟多年前的文件上的簽名相同,原來馬蒂本名是馬克普洛斯,因喝下長生藥而活了三百多年,因藥效將盡而找尋寫有藥方的文件。但她最終自覺生無可戀而放棄文件。
單看劇情,《馬》已跟一般歌劇叫生叫死的「大路」愛情戲很不相同。楊納傑克的音樂也很獨特,當中沒有詠嘆調、二重唱等典型歌劇設計,事實上當中的唱段短碎而欠旋律性,難言成歌,反像對白,為作品增添「劇味」。音樂句型變化突兀,經常在無先兆或極短時間內衝上高音,增加演唱的難度。
原劇設定在1922年,此製作亦忠於這點。整齣劇不論是服飾、布景以至燈光設計的色調昏暗。最大的賣點是所有大型布景都可移動,因此能在演唱期間換景,實為巧思,為本已不長的演出省下時間(節目不設中休,離場時還不到十時)。不過導演拉多克有一些奇怪的調度,例如歌者經常不明所意地走來走去;第三幕在舞台後方出現的一群女演員的身份和動機不明。有時他的調度還讓人看得出是「為走而走」,譬如最後一幕馬蒂只要求格里高爾觸摸她,結果其他人都走上前圍著她,形成一幅很美的構圖,因此不難推斷這處導演是為視覺效果而放棄角色的行動動機。
整體來說,歌手們的演唱功夫屬高水準。飾演馬蒂的佩爾松恰如其分,反而另一女高音施特爾寶娃更叫筆者印象深刻,她的聲線年輕且嘹亮,很適合演繹典型天真無邪的少女角色。飾演舞台技工的克萊克雖戲份不多,但他聲如洪鐘,使人感到意外。可是演戲方面卻非他們的強項,特別是他們的動作頗為生硬。當中飾演科倫納提博士的杜里雅克屬少數唱做俱佳的例外,他有很多細微的表情及動作變化。事實上,他跟佩爾松在第二幕對峙的一段,在他精湛演技的帶動下,成為全劇最有「戲味」的一幕。
場次:2017年2月23日 7:30 pm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