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or柏林愛樂,that is the question?
早前香港政府公佈了一系列慶祝回歸二十週年的節目,當中亮點之一,是西蒙.歷圖(Simon Rattle)帶領柏林愛樂樂團來港演出。不久之後,南華早報的周光蓁訪問了港樂的行政總裁麥高德(Michael MacLeod),他表示港府不找港樂演出,是忽視本地樂團實力,政府需要醒醒(This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needs to wake up)。
這篇報道被媒體轉載後,引起網民議論,有人認同麥高德;有人認為柏林愛樂實力高於港樂,請人家沒有不妥;有人認為同樣被指忽視本地音樂家的港樂,有何資格批評人(碰巧的是,之前引發市民指港樂忽視本地音樂家的訪問同樣出自周光蓁)。
筆者認為,要評價這個決定(即從港樂或柏林愛樂之間選擇),應先釐清舉辦這個節目,背後的目的是要搞一場風風光光的盛事,還是給本地團演出機會。若是前者,久未來港的柏林愛樂是正常的選擇;若是後者,理應選擇港樂。對於筆者來說,以上兩種取向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如果大家一開始抱著不同的期許來看這件事,恐怕會是搭不上嘴。
那麼政府的取向是甚麼?可看看其它慶祝回歸二十週年的演藝節目(相關網址:http://www.hksar20.gov.hk/chi/highlight.html),除柏林愛樂外,還有中國國家芭蕾舞團、北京京劇院等,全都是外地團體,因此可以推斷政府是想以外地團體節目「以壯聲威」,而非找本地團體。但我們也不要忽略訪問中提及政府資助港樂明春出訪外地。筆者據聞香港小交響樂團同樣得到政府資助進行海外演出,所以政府整體的計劃,相信就是在本地上演外團節目,同時把本地的大團推出國際。
筆者還有另一個推斷,由於這個節目是由康文署的文化節目組主辦,故可能此音樂會本屬康文署的「音樂盛會」系列,只是適逢回歸二十週年,因此順道「搭單」成為慶祝節目。這種「搭單」並不新鮮,例如2014年慶祝香港文化中心成立25周年的所謂誌慶節目,其實是那段時期上演的重點節目,譬如港樂的樂季揭幕音樂會、新視野藝術節的《怒滾狂舞》等。
事實上,慶祝回歸二十週年的節目之一北京京劇院,亦為中國戲曲節2017的開幕節目。此外第六屆全港運動會、渣打香港馬拉松2017同列為慶祝活動,所以柏林愛樂音樂會同屬「搭單」的機會不低。若此猜想正確的話,這便不存在選不選港樂的問題,因為「音樂盛會」就是一個邀請外地頂尖音樂家和團體來港演出的系列。
那篇訪問還帶出另一個爭議,就是為何找郎朗,而不是其它本土音樂家。然而,通常樂團進行巡演,都是帶同一位獨奏家隨團演出,而訪問中指出郎朗亦早已安排明年跟柏林愛樂同台演出。筆者雖然也很希望本地薑如李嘉齡或鄺勵齡能有機會與西蒙.歷圖合作,但這也要得到對方的首肯,不是我們單方面希望便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