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合唱的作用


音樂,究竟有甚麼用?這是我看著《唱出我天地》(Boychoir)時在想的問題。

合唱對很多人來說其實絕不陌生,但以此為題的電影不多,記憶中有法國的《歌聲伴我心》(Les Choristes),香港也有一套《麥兜噹噹伴我心》,可是我只看過前者。當我留意到《唱出我天地》的trailer時,已決定要入場觀看。

故事的主人翁Stet是典型的不良少年:成長於單親家庭、無心向學、不擅交際、無人生目標,這樣發展下去,只會繼續在歪路上行下去,變得越來越壞。幸好他有音樂天份,更幸運的是Stet能遇到對他不離不棄的良師Ms. Steel及Wooly,使他從最初的逃避、迷失,逐漸培養出興趣,生命中有了目標(要增進音樂知識和歌唱技巧),慢慢地踏上音樂路。

若說《麥兜噹噹伴我心》是在借合唱抒發兒時回憶及音樂所帶來的感動,那麼《唱出我天地》就是在展現音樂作為一種教育的力量。某程度上它跟《歌聲伴我心》頗為相似,《歌聲伴我心》講述一位老師透過成立合唱團來教化兒童院中的問題青年。不過後者的表達方式是利用嚴厲的管制方法作對比,來突出音樂教育的作用,而《唱出我天地》則是聚焦於Stet身上,觀眾可看著他的改變,從而使合唱對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清楚呈現出來。

不過,單是發掘天分不足以完全反映合唱的作用。此時Master Carvelle的戲份開始了:雖然Wooly強烈推薦Stet,但Carvelle一口拒絕,理由是Stet不願參與合唱,紀律又差。的確,合唱是群體活動,並不是單靠一個人打「天才波」,儘管你有一把金嗓子,你也要將自己融入整體的聲音當中,以整體為先,否則的話,任憑你的個人能力有多高,也會「突聲」,破壞整體的和諧。但當Stet願意衝破戒心,把自己和自己的聲音融入群體,他不但能夠感受到音樂的美妙,更能用歌聲跟觀眾溝通。這就是群體的力量,是Stet以前從來未經歷過。

我一直不太願意嘗試解說喜歡音樂有甚麼作用,正如沒有人會問喜歡自己的男/女朋友有甚麼作用,但音樂確實是有一種教化的作用,這種作用是「實用科目」沒有的,而且影響力更為深遠。

當然,正如Carvelle最後在演出前跟一眾團員說,無人知道他們的將來會是怎麼樣,可能有人繼續唱歌,可能有人當上牙醫,但合唱所帶來的經驗和體會,將永遠留在團員們的心中,種子經已播下,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好像在電影尾段,Stet要離開合唱團,無人知道他的將來是怎樣,但至少他有了新家庭,可以過正常的生活,這些改變,就是源自合唱。

(不過我真的頂不順合唱團的各位老積屁孩,例如十多歲已經用高級膽機來聽華格納的《Parsifal》,而且最後強行為〈Hallelujah〉加上一段獨唱,聽下來很格格不入。)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