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4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比賽觀後感(二)

留意咪高峰

對於一些演出經驗尚淺的組合,拿咪高峰的機會不多,容易忽略拿咪的姿勢。在今年的比賽中,筆者留意到有部分參賽者好像不習慣拿咪高峰,不自覺自己的嘴巴其實與咪高峰相隔了一段距離,即使是唱著歌也收不到音。這亦反映出他們未必留意到從擴音器發出的歌聲,只管自己在台上唱歌。

另外,在設計舞台動作時要把咪高峰考慮在內。筆者留意到有組合在做搖頭的動作時,只顧搖頭,忘記了咪高峰應該一直「跟隨」嘴巴移動。

表演能量

表演時,除了唱歌、走位外,表演者其實同時在投射表演能量出來,雖然表演能量並無實體,但觀眾卻能清楚感受到,他們未必聽得出和弦唱得準不準,卻能說得出表演者high不high。然而,很多組合都會忽略表演能量這一環,一來是由於他們對表演能量這概念沒多大認識,二來是沒有人跟他們反映(筆者也是以前得別人提醒才留意到自己的表演能量)。

無伴奏合唱作為團隊表演,講求的是整體平均表演能量,也就是組員們的個人表演能量是否平均,而不是當一些人十分興奮地唱歌時(投射大量表演能量),其它人則默默地唱(投射少量表演能量)。能否把所有組員的表演能量調校到同一個水平,也是衡量一個組合的ensembleship的指標。

人多(不)好辦事

一般來說,人越多,聲部越多,編曲也能豐富起來。但從練習角度來看,人數越多,所需的時間相應增多,要顧及的事項也越多,包括以上所說個人表演能量的調校。所以大家要從人數與練習成本之間取捨——有時候人多勢眾不一定好辦事。

短小精練

「把歌曲編得比原曲短」,這是美國無伴奏合唱教父Deke Sharon提倡的。他在A cappella arranging 一書中有這樣的解釋:「…Listening to and watching a cappella is a heightened experience. It is often more exciting, but also more exhausting. In a sense, everyone's a lead singer, and the audience has many more personalities and faces to watch than in a band, but not so many so that it's like watching a chorus. As a result of this more personal, more intimate performing experience, audience members concentrate and pay attention to a cappella more than to most instrumental musical forms, which is why less is often more.」

筆者認為,歌曲越長,出錯的機會越多,如其把自己套進危險的情況,何不見好就收?除非是對自己非常有信心,確信自己即使唱一首長曲(如medley),也能一直維持高水準,否則觀眾只會記得你們令他們耳朵受罪,倒頭來變成自己砸自己招牌。

不要Pentatonix

筆者明白Pentatonix的編曲十分型格,也看似不難唱,因此很多組合都會唱他們的歌曲。但筆者建議盡量不要唱Pentatonix的歌(利益申報:筆者曾因不夠聖誕歌而唱過他們的一首歌),因為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些歌,當聽到別人翻唱時,心中自然會用Pentatonix的版本作reference,跟台上的人比較:台上的bass有沒有Avi的低沉?他們的VP比Kelvin更炫嗎?要與Pentatonix比較,難免會顯得相形見絀。

再者,大家都已經知道Pentatonix的編曲,除非表演者自行加入變化,否則難以給觀眾驚喜。

選擇合適風格的歌

相信現場觀眾都會同意,Base的曲目很適合他們——輕輕鬆鬆的,帶點小清新的感覺。同時,也不難發現部分組合的唱腔、台風,跟他們的選曲不配合。筆者明白各人有自己渴望唱的歌,但也需瞭解「想唱的歌」不等於「能駕馭的歌」,選唱不合自己風格的歌,可能會適得其反,吃力不討好而不自知。各組合應思考自己的音樂風格,切忌盲目跟從其它組合。

當然,大家可以透過訓練,來改變自己的風格,並利用表演去進行轉型,從實踐中學習,但若是參加比賽的話,還是退後少許,唱一些適合自己的歌曲較好(Sirens初期走的是活力青春路線,唱的是自由、Stupid Cupid,他們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閉關修煉,才變成型格偶像路線)。

隱惡揚善

隱惡揚善是做人的一種美德,在無伴奏合唱表演中也是。記得有一隊參賽組合,其中一名男組員的唱功很好,但他只在第二首歌中唱了一段主音,然後便沒有表演的機會,十分可惜;而在同一首歌中,一位女組員忽然唱了一小段主唱,但效果不太討好,筆者不禁想:可否讓那位男生唱多些?是否一定要讓那位女生唱那一句?

另一個例子,有一隊組合的VP懂得製造機械聲,於是他們在兩首歌之間,借機械聲模仿機械人。雖然此舉不能保證評判會對他們的表現加分,但肯定能令觀眾留下印象。這就是「揚善」的例子。

以上的只是一些分享,並非甚麼比賽錦囊,筆者希望這些意見能協助各組合提升水準,讓更多人享受無伴奏合唱的樂趣。

後記:有上屆和今屆參加過比賽的老師跟筆者表示,大會做mic checking的時間與晚上的環節相距很遠,令他們不知如何安頓學生,又怕學生求勝心切,會在這段時間過度練習。也許青協有需要審視整個比賽流程,看看能否作出改善。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