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xford Gargoyles @ Fringe Club 音樂會
近期,香港的無伴奏合唱活動十分活躍,用前所未有來形容也絕不過分:先有Sing ON Jam 港澳無伴奏合唱網上短片比賽、又有多隊本地及外隊來港表演,後有2014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而The Oxford Gargoyles便是其中一隊訪港組合。
顧名思義,The Oxford Gargoyles來自 Oxford University,是一隊學院組合(collegiate group),它自1998年成立,目前共有 13 位成員,以演唱爵士風格歌曲為主。他們遠道東來十多天,積極到四處表演,包括 Grappa’s Cellar、港鐵香港站、大會堂劇場,又會去學校進行工作坊,之後更會到澳門表演。
筆者欣賞了他們在藝穗會樓上劇場的演出。老實說,筆者不太喜歡歐美的學院組合,因為他們的表演雖是活力十足,很好看,但演唱方面卻不太討好。記得上年來港的一隊學院組合,其中一位成員表演時總會忘我地把手上的咪高峰不停揮動,根本不是在唱歌。幸而這隊The Oxford Gargoyles卻不是走那種路線,而是較靜態的,成員會穿起西裝或黑色裙,通常都是採用新月形的站法,有別於多數組合將同聲部的組員放在一起,他們用對稱的方式,即兩端都是男低音,如此類推,因此在藝穗會樓上劇場這細小的場地,不用擴音器都會有環迴立體聲音的效果。他們有時配合音樂進行簡單的走位,整體風格跟耶魯大學的The Whiffenpoofs頗相似(是因為同是來自老牌大學的緣故?)。
既然是以 Jazz a cappella group 自居,他們當然唱了多首爵士風格的歌曲如《Pass Me The Jazz》、《Fly Me To The Moon》、《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You》,也有其他風格的歌如《Fever》、《Never Had A Friend Like Me》、《Soul Bossa Nova》等。他們在聲音平衡和融和方面做得很好,而且即使不對望,也唱得非常整體,反映他們經常一起練習,才能練得出這樣的默契。他們的演唱亦反映了他們深受合唱團訓練的影響,從各人的獨唱可聽出他們的唱腔是古典樂風格,事實上部份歌曲的演繹還是有合唱團小組合唱的味道。
在自我介紹環節,觀眾才知道他們多數是 year 1 或 year 2(音樂總監都只是year 2學生),只有一名是在讀碩士,所以表演時一些表演經驗尚淺的成員的表情頗為生硬,聲音還帶點青澀味。而整隊只有三人讀音樂,其餘的有讀政治、讀數學、讀哲學,非常多元化。
當然,千山萬水來香港和澳門表演,少不免要「入鄉隨俗」,唱一些本地歌。他們挑選了一首十分「熱門」的歌——《海闊天空》。他們的咬字尚算不錯,誠意可嘉。不過不知道是否因為Metro版本的《海闊天空》太經典,筆者總覺得他們的編曲應該是參與了Metro的。
雖然這群高材生沒幾個說希望將來能做個音樂人,至少他們現在能從音樂、從觀眾熱烈的反應中獲得莫大的喜悅,這些東西是永遠在書本中不能找到的。
The Oxford Gargoyles演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xW9HiKk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