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兩場創新音樂會
自劇場解封後,表演節目逐漸回復正常,套用一位文化記者朋友的說法,現在是「報復式」出現,筆者亦回復經常出入劇場的日子。六月中便一連兩天觀看了兩個節目,無獨有偶都是創新的音樂會,第一個是香港城市室樂團的《野地之聲》和音樂新晉薈萃的《英雄之浮想》。
《野地之聲》
《野地之聲》是CCOHK繼《失蝨室樂團》後另一原創音樂劇,由創辦人Leanne Nicholls擔任編劇和作詞,並跟Simon Whiteside一起做導演,由Nick Harvey作曲。似乎在面對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小交響樂團的競爭下,加上《失蝨室樂團》得獎,原創音樂劇是CCOHK的一大發展方向。
與《失蝨室樂團》一樣,《野地之聲》是兒童向節目,以一眾森林動物為主角,從化妝到戲服已看出這個製作「落足本」,所有人都穿上非常浮誇的戲服,十分搶眼,當中以身兼指揮和「獅子」一角的黃日珩最為誇張。這些造型色彩繽紛,確實非常適合小朋友觀看。故事也簡單易明,就是兩位獵人發現一隊懂奏樂的野生動物,於是捕捉了兩隻,打算賣出去賺錢,但最終被其它動物營救。
音樂表演方面很有水準,不論是唱的還是奏樂器的俱佳。其中飾演「美洲虎」的麥紫筠表現搶眼,慣於演出歌劇的黃日珩雖然還是以古典美聲唱腔歌唱,但其雄厚的聲線正好表現出獅子的威嚴,可惜是第一幕最後一曲〈野地之聲〉的轉調設計效果不佳,未能達到氣氛提升的效果。
但全劇最大的問題是上下半場不平衡,上半場有五曲,長約半小時;下半場有九曲,長約45分鐘。結構上亦明顯有分別,上半場比較嚴謹——樂團和指揮融入故事中,但下半場卻變成沒有關係,就是為台前表演的人伴奏,令演出像是半舞台表演(semi-staged performance)。劇情變得像是為了讓各位獨唱/奏出場一次而設計,雖然能豐富作品元素,對小孩來說是目不暇給,但同時令故事失焦,有些角色像變色龍就算刪掉對故事影響不大。
觀乎當天的入座率,想必CCOHK會繼續發展原創音樂劇,亦會重演《野地之聲》,期望屆時能精進劇本,至少加上字幕,畢竟莫說是小孩,即使是大人也未必聽懂每句台詞和歌詞。
觀賞場次:2022年6月11日 7:30pm 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英雄之浮想》
在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舉行的《英雄之浮想》是「音樂新晉薈萃」的樂季節目,音樂新晉薈萃是香港管弦樂團與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合作的計劃,旨在為音樂學院畢業生提供專業培訓,當中包括演出。
《英雄之浮想》是一個結合音樂和形體的舞台演出,由蔡敏德指揮,黃俊達任空間設計和表演指導,共有17名樂手和7位演員演出。所奏的是John Adams的《室樂交響曲》和貝多芬《第三交響曲》,但是以梅花間竹的方式演奏兩套作品的各個樂章。根據場刊,節目的藝術理念可分為音樂和戲劇兩方面,音樂是結合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作品,嘗試用《第三交響曲》解決《室樂交響曲》中的不協和;戲劇方面則是表現音樂家面對疫情無法演出的狀態。
這群年輕樂手在演奏上令人印象甚佳,《室樂交響曲》是非常難夾的作品,他們非常專注,各自緊扣對方,表現出混亂但不失序。這次演奏的《第三交響曲》是香港首演的九重奏版本,有時他們是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演奏,更能表現出他們之間的ensembleship,明顯地他們很清楚樂曲,知道自己何時要突出,何時要「讓位」比其它人,而且每個人都自信滿滿,特別是領奏的沈庭嘉,很有壓場感。
戲劇方面顯得相形見絀,最大的問題是演員與樂手的「關係」不深,最主要的互動是演奏《室樂交響曲》第二樂章時演員扮指揮,或是一開始扶起指揮,整體來說音樂跟形體看似互不相干。令人最容易意會到的橋段是演完《第三交響曲》第二樂章後,蔡敏德離開舞台,當眾樂手不知所措時,其中一位獨自奏樂,其它人相繼「埋位」,彷彿喻意疫情下雖無法正常演出,依然可以一起玩音樂(如以虛擬樂團形式),演奏完後樂手們手舞足動,此時蔡敏德出現,扮作要罵人,怎料自己亦「扭身扭勢」,更面向觀眾把口罩脫下,明顯表達對能夠「除罩表演」的興奮心情。但此段最尷尬的是,演員早便退場,完全沒有參與,顯得他們可有可無。
《英雄之浮想》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但創作上仍未臻完善,感覺倒不如做純粹的音樂會比較好。
觀賞場次:2022年6月12日 3pm 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