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唱出本土合唱歌聲


近年本土風潮大行其道,在各個領域中「本土」元素一再被強調,例如流行音樂裡,廣東歌得到大眾注視,更難得的是對本土的重視不限於過去,還有未來——亦即是全新創作,新一批音樂人及其作品備受推崇,在文藝界中亦有相同的趨勢,香港新青年合唱團舉辦的《合唱全景——本地聲音III》便是一例。


這場音樂會「本土味」極濃,11首歌都是廣東合唱歌,全是香港作曲家較新近的作品,部分更是世界首演,而且內容多以香港為主題,完全符合當下的本土風潮。


音樂會在大館賽馬會立方進行,表演空間不大,但對於三十人的合唱表演是足夠。第一首歌是鍾天翰的《香港夜曲》,以廖偉棠的同名詩篇入詞,作品以柔揚的鋼琴獨奏作引子,也為全曲定了基本氣氛,樂曲的整體起伏不算是大起大落,明顯是根據文字作出變化,例如「工人罷工」、「大海」音樂變得凝重,「皇后」一詞更是配上沉重的低音,作曲家想表達的不喻自明。合唱團在鄭智山的指揮下,團員努力控制歌聲,不過男聲哼唱不夠清楚,一來是因為男團員人數較少,二來載著口罩令聲音減弱。


其後的是劉力致的《斷章》,採用民國詩人卞之琳的同名34字詩作,作品風格明顯跟前首不同,比較「黑暗」,同時用人聲製造不同聲效如風聲,唱到「明月」時配上奇特的音程,伴奏則有不斷重複相同的樂型,營造一種停滯不前的感覺。演唱方面,站在後排的男聲依然偏弱,凡其是輪唱樂段,去到男聲部分會有種「托不起來」的感覺。


上述說到停滯不前的感覺,在翁蒨懃《觀城記》有相似的感覺,然而這跟歌詞不太配合:歌詞的重點是「我無法停留」,作曲家以反複重唱來強調,但效果適得其反,彷彿變成「我設法停留」,同樣的手法用在「金鐘,下一站/中環—煩燥的大眾」,聽下來如像是一種「詛咒」,在金鐘站與中環站不停來回,逃不出去(想想也覺得很「地獄」)。


若要說流動感,首推葉浩堃《城市說》中曲詞一手包辦的〈從西到東〉。作品靈感來自晚上放工乘坐紅van的經歷,打從一開始便一直唱下去,沒有停留,也沒有重複,一輛在公路上奔馳的紅van畫面活現眼前,絕對能夠勾起香港人的生活回憶。而且此曲不是一味向前衝,在後兩段緩下來,不但在速度上取平衡,也配合歌詞讓聽眾留下思考空間。


事實上,《城市說》是全場音樂會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歌曲,所有歌曲都是無伴奏的,葉浩堃強調的是粵語固有的音調、輕重和節奏感,而非一般合唱歌的和聲,結果聽起來格外順暢,對香港人更有一份親切感。有時他會利用長句子來推高張力。另一個特色是擬聲,特別是〈彳亍叮叮〉,電車最標誌的聲音「叮叮」響遍全曲。


相比起《城市說》,葉浩堃另一套歌曲《也斯說》顯得較為大路,甚至有點流行曲的感覺,容易入耳,卻遠不及《城市說》那樣具特色。


合唱團還演唱了《星空》和《獅子山下留》,前者由年青作曲家李梓諾創作,內容關於一個愛情故事,當中有一段以四個詞為一組,共六組的歌詞,表達主角感情的變化,音樂亦有相應的改變,例如唱到「浪漫感動 歡欣激動」,伴奏音樂令筆者聯想到韓國作曲家Yiruma的風格,但是當轉到「著緊 衝動 緣盡 心痛」,音樂氣氛滯後了,未有即時改變過來。撇除音樂,就歌詞來說,這段顯得過於直白,跟其它帶有詩意的段落有點格格不入。


至於伍卓賢創作的《獅子山下留》,是近年非常受歡迎的歌曲,筆者對上一次現場聽合唱版演出,正正是劉卓熙指揮的香港新青年合唱團,當日的表演感動了不少現場觀眾,可惜今次鄭智山選擇較快的速度,令歌曲氣氛變得過於輕鬆,失卻原曲的沉重感。而合唱團的聲音亦有點散,使演唱效果打了折扣。


順帶一提,合唱團邀請年僅18歲的攝影師石名皓為每首歌曲配上相應的照片,刊印在場刊中,讓觀眾欣賞到本地聲音之餘,也可看到「合唱全景」。


評論場次:

2021年12月4日 4:30 pm 大館賽馬會立方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