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們太少歌了


(轉載自IATC: http://www.iatc.com.hk/doc/106265

在武漢肺炎的陰影下,我在灣仔的Phi Music Lounge舉行了一個名為《Songs in Storm》的音樂沙龍,向觀眾介紹跟風雨搖曳的時代相關的歌曲,包括〈Strange Fruits〉、〈Which Side Are You On?〉、〈Va, pensiero〉、〈美麗島〉等。

舉辦這個節目的目的,是為了回應當下香港的狀況(不過所指的狀況是抗爭,而非肺炎),或曰是思考音樂如何對應時代,特別是在這場運動中,一首〈願榮光歸香港〉牽動了很多香港人的心靈,讓人發現歌曲對社運,以及社會的影響力。我也希望透過歌曲和其背後的故事,鼓勵聽眾,讓大家能繼續在這個已經令人疲倦不堪的時局中行下去。

為了這個沙龍,我不停地找資料,閱讀歌的故事。我發現在外國,有很多歌曲都是因社會事件而產生,譬如〈Which Side Are You On?〉,創作者Florence Reece就是因為丈夫參與工運而受到針對,憤然寫下的工運歌,往後被多位知名的歌手翻唱而流傳至今。我亦因此對「歌與社會」這個題目越感興趣,於是買了一些相關書籍來看,包括張鐵志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和James Sullivan的《Which Side Are You On?》。那些書介紹了很多歌手,說他們如何以音樂對某議題發聲表態。

閱讀期間,我忍不住想到香港:古往今來,香港有多少歌是因社會事件而產生?有多少歌手會以音樂發聲?

我不是研究香港流行音樂發展的人,只想到以前最「貼地」的歌手,就是許冠傑,但他的作品反映是民生的基本問題,還未觸及到民主、自由、平權、環保等涉及價值觀的議題。在許冠傑之後,最流行的就是張國榮、譚詠麟的都市情歌,這類歌一直流行至今,是否反映香港人一直沉醉在風花雪月之中?我相信在這長時間中總有一些例外,例如「八九六四」、「九七大限」都一度成為創作者的題材,如達明一派的〈天問〉、羅大佑的〈皇后大道東〉,但似乎只是一種異數,未能成為主流。

誠然,像我這樣從歌回看社會是有點本末倒置,畢竟是要先有事情發生,才可激發相關的創作,而過往香港並沒有發生過像反修例這樣規模大而長的社會事件。但我認為,音樂,特別是歌,是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在此時此刻,應該有更多的創作,透過音樂發聲,同時成為歷史的印記。

節目:《Songs in Storm》

地點:Phi Music Lounge

日期:2020年2月1日 下午3時及晚上7時30分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