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瘟疫中聽《Eurydice》
(刊登於《HiFi音響》405期)
在肺炎肆虐下,香港藝文界遇上寒冬,由於大部分表演場地因公共衛生的關係而閉館,因此這期間的演出都被逼取消或改期,普羅大眾失去娛樂選擇,大都只能百無了賴的待在家中。
幸好在這時期收到作曲家葉浩堃寄來的唱片《Eurydice》,讓我在這枯燥的時間裡有點新音樂可聽。唱片收錄了葉浩堃在2017年創作的大型作品《Eurydice》,全長一小時,共有11首樂曲。此作是為法國Centre de Vidéo Danse de Bourgogne策劃的計劃《Le Ballet de la Nuit》而創作,該計劃共邀請世界各地13位作曲家和13位視像編舞家一起創作,嘗試以現代手法重現1653年路易十四也在舞台粉墨登場的芭蕾大作《Le Ballet de la Nuit》,而葉浩堃的《Eurydice》就是根據當中第四選段的故事改編而成。
葉浩堃的11首作品都是電子音樂,部分還加上弦樂,以及由女詩人何映宜朗讀的英文讀白(唱片附有她對部分樂曲的回應字句)。筆者之前曾與本地資深作曲家梅廣釗閒談,他表示現時嚴肅音樂最流行的創作技法就是groove,這點在《Eurydice》中得到印證:大部分作品都不是旋律及和聲主導,而是依靠不斷重複的音型來推進,在重複中加以變化及換上新的音型來豐富樂曲。例如第二曲〈竊語〉(Dialogue…)從一開始已出現一些由短促樂音組成的音型,並成為整首音樂的基調。
不過整體來說,葉浩堃的創作傾向不是追求強烈的戲劇變化,例如在〈奧菲斯的狂歌〉(Passacaglia of Orpheus)中,雖然名曰「狂歌」,樂曲聽起來絲毫不狂,最多是有些不規則的節拍,音樂還會不時冷卻下來,甚至一度像停了下來。若要數感覺最激動的地方,應該是第七首,也是最長的一段樂曲〈逐舞〉(Dance of Dryads, Eurydice and One of the Graces),其中接近尾聲時,樂音變成越來越密,張力隨著不停重複的音樂而上升,可以想像這是舞蹈的高潮,舞者越跳越快,然而音樂不是在高潮中停止,而是逐漸冷卻下來,後面還有一小段像尾聲的樂段,因此總覺得葉浩堃在保全一份理智,理性地避開會使情感爆發的音樂。
葉浩堃對讀白和器樂的運用手法在各作品中各有不同。讀白首次出現在〈奧菲斯與樹靈芙〉(…of Orpheus and the Hamadryads)中,有趣的是讀白的聲音越來越細,音樂則由疏變厚,蓋過了讀白,這個處理手法彷彿令讀白成為一種姿態,意不在讓聽者聽清楚,而是引領其進入「音樂森林」中,繼而迷失方向。而在〈尤麗黛絲之死〉(The Death of Eurydice),弦樂先是奏出些高音,像是恐怖電影,加上背影的電子音,予人一種虛弱,甚至是「起雞皮」的感覺。當讀白唸出「See if he is coming…」時,弦樂變成貼近傳統四重奏的方式演奏,各人好像各有自己的旋律,樂音交錯,但都在自說自話。當讀白唸出「As I die」時,那些令人不安的高音再次出現,回應了起首的音樂。
在作曲家的網站裡有其中三首音樂(〈肇端〉、〈竊語〉與〈樹靈與阿波羅〉)的MV,前兩者是巴西舞蹈家 Indira Brígido 和Ariel Volkova執導和主演。不過筆者執筆前沒有看,因為想純粹以聲音感受作品,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