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易掌握的音樂


(刊登於20191211信報藝文評論)

由「香村」(Fragrant Village)主辦的Fragrant Village Festival,邀請了來自英國的音樂人Gabriel Prokofiev來港演出。根據「香村」的Facebook介紹,《香村》原是坪輋、古洞、馬屎埔村民與香港獨立音樂人共創的唱片,冀以音樂探索香港村落的故事。這次音樂節行程緊密,連續數日的活動包括大師班和三場表演,其中一場更是遠至沙頭角的新村,貫徹「香村」關注村落的理念。

相信讀者即使不認識Gabriel Prokofiev,但看到他的姓氏,想必知道他跟俄國作曲家普羅高菲夫有關係,無錯,Gabriel Prokofiev就是普羅高菲夫的親孫,他有多重身份,除了是作曲家,還是一名監製、唱片騎師和唱片公司及酒吧Nonclassical的藝術總監。

Gabriel Prokofiev這次帶來多首原創作品來港演出,並與本地的室樂團體TimeCrafters合奏。筆者觀看了他們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演出。第一首作品是《Cello Multitasks》,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多聲軌的技術,讓一位大提琴手跟八部大提琴合奏。這是一個雙樂章作品,Gabriel Prokofiev在電腦前控制,並由他指示大提琴手黃家立開始。這種實體與虛擬琴聲交錯的體驗很是疑幻疑真,如果不是看著演奏者的話,觀眾很難分清哪些是真聲。樂曲在首樂章制造出不同的聲效,例如短距離的滑音,甚至是拍打琴身。第二樂章明顯較激烈些,多了在低音區拉奏,壓弓的力度加強,虛擬琴聲出現一些較為groovy的句型,但這種句型並非如流行音樂般只在單調地重覆,每次重覆都有些不同,如加入新的聲效,令句型變得有點不一樣,聽起來像在重覆,但又有些變化,頗具玩味。

接下來是一首寫給二胡與鋼琴(當天用了電子琴)的作品,觀眾想不到他竟會有寫給二胡的作品。不過這首音樂並不旨於模仿中國風格,而是偏向西方近代風格。可是筆者覺得擴音效果不佳,放大了不必要的雜聲,聲音有時會變得粗糙。

全日最大型的作品是《String Quartet No.1》,然而筆者當時最大的感受是「究竟聽到甚麼」,總覺得音樂散亂,但又不肯定是否作曲家的本意。於是後來在網上聽多次,才發現是甚麼回事:作品本身是緊湊的,只是演繹上表達不到,這點又跟樂曲的難度有關。音樂的難度在於對細節的要求非常嚴謹,節奏、拉奏方法、時間等配合要非常準確而整體,這些是需時排練的,據知TimeCrafters在演出前遇上狀況,影響練習進度,而且這些都不是他們日常演奏的曲目,實在需要更多時間去掌握其風格,加上他們連日演奏不同曲目,變相令每首樂曲的練習時間更短。

最後的《Howl!》是寫給單簧管與電子混音的作品,靈感來自數年前的「阿拉伯之春」,碰巧演出當天香港正是四處混亂。樂曲中有不少即興的成份,整體而言感覺單簧管手馮逸山是想集中處理單音,而非句子,在第二樂章中,他跟電子音樂的配合營造了戰慄的氣氛,有點像恐怖電影的配樂,非常能夠反映出抗爭者在衝突時的心理恐懼。

場次:2019年11月3日 4pm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