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日式美學的女性歌劇


(刊登於20190430信報《藝文評論》)

當筆者發現香港將會上演室內歌劇《美麗與哀愁》時,是有點驚訝的。除了因為事前未曾聽聞過這個新的製作單位C5 Projects Limited,而且那是一套新創作的歌劇,更甚的是創作和演出班底都是國際級的,例如編劇David Pountney是威爾斯國家歌劇院的藝術總監、作曲Elena Langer曾譜寫過歌劇《費加洛的離婚》、導演及編舞則是出生自香港的蔡敏儀,還有港人熟悉的葉錦添負責舞台及服裝設計。演出者方面,除了本地表演者,還有曾在歌劇《紅樓夢》演出的Pureum Jo和郭燕愉等。

《美麗與哀愁》改編自日本首位獲諾貝爾獎的作家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說,全長不到一個半小時。筆者未曾讀過川端康成的作品,因此對歌劇的細節難以全然明白,例如當中永遠一起行動和歌唱的兩名藝妓,她們多以旁述者的姿態在台邊演唱(有時甚至以日文演唱),有時會介入劇中,其實她倆是出自女主角音子的畫作,當中一幕在玩「包剪揼」,就是出自小說中的文字。若非導演在場刊提及,筆者絕對不會知道這些細節。

導演的表達手法相當特別,故事以片段式呈現,例如開幕三位主角聚首一堂,下一幕便是兩位女主角在交談,當中以音樂作間奏和空間的轉移作連接,所以內容的呈現本身是很跳脫的,但藉由順暢的舞台調度而變得連貫。舞台調度同樣特別,導演安排四名身穿黑衣,塗上白臉的舞者在舞台兩側蹲著,負責為角色更衣、交接道具、轉佈景的時間比跳舞的還要多(有時還用上兩名藝妓),但他們的動作是經過設計,舉手投足都帶有日本風格。而且他們是一聽到音樂的「cue位」方始活動,那份精準度和紀律同樣是充滿日本味道。

人物設定上有一大特點,就是男主角大木是由演員林沛濂飾演,甚至連一句台詞也沒有,多數時間只見他是愁眉苦臉,或是無力地坐在椅上:他作為悲劇的中心人物,卻完全被「禁聲」,彷彿對面前的一切都無力左右。至於另一男角太一郎是由假聲男高音Siman Chung飾演,也就是說全劇是沒有真正的男聲,說它是一齣女性歌劇也不為過。

音樂方面,雖然不是充滿旋律性,但也不是難以理解;對歌手來說,演唱難度應該不算非常高。可能因劇情的呈現方式,令音樂同樣多以片段式呈現,沒多大的鋪陳,有時因演唱者的轉換而配上完全不同的音樂,例如慶子與太一郎約會時,太一郎的音樂是沉穩的,但慶子卻是以兩個音為一單位的活潑音樂。另一個音樂特點是情感內斂,最明顯是文子得知兒子死訊時,音樂並沒有流露強烈的情感。

在這個全亞洲歌手班底中,表演最突出的無疑是飾演慶子的馮曉楓,不但在演唱方面有好表現,這角色在演戲方面亦給予她很大的發揮空間,讓人印象深刻。

此作有很多值得一書的地方,特別是葉錦添匠心獨運的舞台設計,令作品變得美侖美奐,亦有很多值得細味思考的處理。可惜礙於篇幅關係,未能詳細評論。

場次:2019年4月5日 8pm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