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偉大?
(刊登於20190320信報藝文評論)
一位音樂家何以「偉大」?如果我們回顧一眾偉大音樂家的名字,如卡拉揚、羅斯卓波維契、帕華洛帝等,可以發現他們除了名氣大、藝術造詣高,還有一些特質成就他們的「偉大」,譬如羅斯卓波維契提升大提琴的重要性、帕華洛帝讓古典音樂普及起來。當筆者看畢狄杜娜朵的「戰爭與和平」後,深感她無愧成為偉大的音樂家,而令她能夠稱得上偉大,就是她的人文關懷。
這套「戰爭與和平」的來由,可以追溯至2015年,那時候狄杜娜朵正在構思新的專輯計劃,而當時針對歐美的恐怖襲擊時有發生,這促使狄杜娜朵發現人類生活於兩種狀態之中:絕望與希望、混亂與寧靜,這些兩元性正好能從韓德爾和浦賽爾等人的巴羅克歌曲表達出來,因而灌錄了「戰爭與和平」一碟。她更透過建構網站,叩問全球聽眾一個問題:在這混亂的迷霧中,你要怎麼找到平靜?
從以上的背景資料,可見狄杜娜朵是懷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去構思計劃,而非單純選錄個人喜愛或具商業價值的歌曲,她是把巴羅克歌曲跟刻下的時代連結起來,藉音樂反映現世,更是借音樂慰藉人的心靈。及後她將「戰爭與和平」發展成現場版本,也是今次「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的開幕節目。
這套「戰爭與和平」並非單純的獨唱會,而是一個「半舞台式」音樂會,即是有化妝、戲服、燈光效果、走位等戲劇元素,甚至加入一位男舞者,豐富視覺效果。跟專輯一樣,演出分為「戰爭」與「和平」兩部分,但所演樂曲及次序並非完全相同,最大的分別是加入純樂團作品,讓狄杜娜朵能藉機休息,其中竟包括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特的作品《Da Pacem Domine》,金蘋果古樂團用古樂器演奏這首2004年的作品,聽下來不會覺得突兀,反而另有一番風味。
至於當晚的主角狄杜娜朵,無疑是聲藝俱全,她做戲時七情上面,激動時的氣勢強烈,簡直如像飾演「夜后」般,但在表達失去兒子時,神情又能變得很哀傷。更厲害的是,無論是甚麼的情緒,或是甚麼的歌曲,她的演唱都是一流的,例如著名的《When I Am Laid In Earth》,她的演唱的樂句很連貫,重覆演唱樂段時用上輕聲,令人聽得肝腸欲斷。
整套節目最有心思的是最後的安歌,當狄杜娜朵跟觀眾分享創作及演出這套節目的感受後,選唱了理察.史特勞斯的《Morgen》,以此表示無論黑夜有多長,晨光總會來臨,因此這曲不止是安歌那麼簡單,而是對未來的期盼,給眾人的鼓勵。
筆者曾在網上看過狄杜娜朵在2014年於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典禮中的演講,她勉勵在場的音樂學生要當一位servant of humanity,而且更指出每一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這些價值觀充份在「戰爭與和平」反映出來——透過表演反映現世,借音樂的力量關懷世界,並藉由發問讓不同的觀眾提出意見,使他們參與其中(場刊刊登了一些人對問題的回答)。這份人文關懷,足以令狄杜娜朵踏進偉大音樂家的行列。
場次:2019年1月16日 8pm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